雲林臺西老街 希望之海重塑圓環風貌

雲林縣臺西鄉老街再造,裝置藝術《希望之海》打造圓環新風貌。(呂耀中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雲林縣臺西鄉進行中山老街再造,在市區3叉路口圓環處打造裝置藝術《希望之海》。《希望之海》以臺西養蚵產業爲發想,用蚵架形成蚵田意象,經社區民衆投票命名,用以紀念之前遭拆除的臺西國中蚵貝大壁畫《希望之海》,意謂薪火相傳,永遠充滿希望。

臺西鄉因人口外流,市區中山路老街日益沒落,雲林縣政府因此推動「臺西鄉中山路人文景觀再造」計劃,工程包括街區頹屋改造、綠化口袋空間、老店博物館導覽解說系統、社區景觀節點等,社區民衆期待老街再現榮景,也積極投入公民參與。

《希望之海》工程由水牛設計部落公司規畫,公司負責人呂耀中9日表示,臺西圓環裝置藝術的設計與命名,均由社區居民投入參與,以蚵田地景爲設計意象,一根根柱狀體有如佇立在海里的竹子蚵架,上面橫向的連結象徵一波波的海浪,一丘一丘則是退潮後的沙丘。

呂耀中說,《希望之海》的命名訴說一段故事,2007年地方民衆與藝術家蔡英傑、許秀雲,在臺西國中教室大樓外牆共同創作1幅長10公尺、寬8公尺的蚵貝壁畫《希望之海》,卻於5年後校舍改建時被無預警拆除,社區居民爲紀念這片壁畫,決定將圓環裝置藝術命名爲《希望之海》,象徵《希望之海》永遠在臺西。

在地民衆說,早期臺西圓環中央有1顆老榕樹,樹下有攤販與座椅,是大家乘涼聊天的好去處,後來因道路整建,榕樹與圓環結構都被移除,很長的一段時間臺西圓環只有槽化線,缺乏特色且安全性不佳,如今藉由《希望之海》重塑圓環風貌,大家都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