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沙溪 古鎮凝結茶馬記憶

客棧裡的馬幫往事

在今天人們所熟知的茶馬古道形成之前,馬幫的鈴聲就已千百次地飄蕩在沙溪。沙溪的歷史,也映射着馬幫的興衰史

沙溪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聯繫南北交通,同時,拜環境所賜氣候舒適,物產豐富。徐霞客曾在遊記中說這裡“所出米穀甚盛,劍川州皆來取足焉”。富足的物產和便利的交通促進了商貿交易,也爲馬幫補給提供了條件。大米、食鹽香油乳製品日用品,應有盡有,沙溪自然成爲茶馬古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驛站。此外,沙溪周遭還有衆多鹽井。對內陸山區而言,食鹽是極其重要的資源,當年所有通往鹽井的山路上都設有官方關卡專課鹽稅。沙溪西南方的彌沙鹽井,所產食鹽味道極佳,此外周邊拉雞井雲龍鄧井的食鹽也通過彌沙大量運到沙溪交易,一時間周遭山谷裡馬鈴聲迴盪不絕。

“清脆的馬鈴聲,在暮色降臨之前的那道縫隙裡擠進了沙溪的村子馬蹄上的鐵馬掌不耐煩地拍擊地面上的紅砂石,有些急躁地奔向這一晚的落腳地。”斯諾的這段描述,好似武俠片開場。剛到沙溪,我的首要任務也是尋找落腳的客棧,最終選定的“老馬店”,就位於四方街最顯眼的位置。所謂馬店,字面解釋,是專門爲馬幫服務店面

最初的馬店不過是主人家空置房子,後來有了特別爲馬匹準備的草料房。當時由於房間有限,馬腳子(普通的趕馬人)晚上通常就在街上打地鋪,只有馬鍋頭(馬幫首領)纔有資格住在客房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