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食物 吃太多就是「毒」

再好的食物 吃太多就是「毒」。(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讓「東西」變「食物」的秘密,就藏在化學調味劑裡。爲了讓食物能大量生產,賣相誘人人類改變了種植與養殖的技術,但也因此讓食物的營養消失,味道被稀釋。於是,我們用「加味」解決「無味」,「添加物的味道」變成了「食物的滋味」。

以前,人類靠敏銳的五感腸道內的各種偵測器,可以找到對身體有益的食物。但現代化的農業與食品化工業破壞了這個連結,不但干擾了食物原本展現自我的獨特味道,也使得所有食物和它的本質不同,而變成「我們想要它嚐起來」的樣子。

精彩書摘

人類營養學家比較習慣經由像是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來看「飲食」這件事,對於「毒性」這件事並沒有想太多。但是如果你離開營養學範疇,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想法便會完全不同。

在大自然中,各種動物食量有限,不是因爲牠們肚子已經塞滿,再也吃不下,而是因爲牠們遇到了由次級代謝物所築成的高牆。牠們停下不吃不是自己決定的,而是由牠們的食物所決定。

最近,人類營養學家開始研究在消化道味覺受器的作用後發現,像是那些在葡萄藍莓和綠花椰菜中含有的苦味化合物,能夠釋放會引起飽足感的荷爾蒙,也就是說,苦味能夠關閉飢餓指示燈。據稱,義大利人偏好在正餐之前會先吃一點苦的菊苣,因爲這有助於他們維持身材苗條。(對於不習慣這項優良傳統的人,我建議可以先從艾普羅香甜酒﹝Aperol﹞加上普羅賽克氣泡酒﹝Prosecco﹞、氣泡礦泉水和一片橘子開始。)

說到底,所有的東西都是有毒的,連水氧氣都能殺人,但是否會致死,一切都取決於劑量的多寡。而這正是多力多滋、曼斐斯炸雞冷飲和其他多力多滋式食物所碰到的另一個問題:它們並沒有毒到需要限制食量,所以我們會毫無警戒地吃太多,但若持續這樣,到最後所有的脂肪、糖和碳水化合物就會全變成有毒的物質。熱量會在身體中累積,干擾我們的血液循環,阻塞心臟的各個部位,讓關節磨損,並且讓胰臟爆掉。肥胖和許多由肥胖造成的可怕症狀,就是因爲熱量所產生的毒性所致。

對於食物本身而言,「扮演食物的角色」這件事,永遠是次要的。動物會長肉並不是因爲要讓人類食用,肉是「肌肉」,是爲了讓動物能夠活動,而脂肪則是用來儲存能量。對於植物來說也是一樣,蔬菜是植物的結構或是儲存部位,植物之所以結果或萌芽,不是要讓人類能夠拿來烤成派,而是這樣有助於植物的繁殖。

但是當人類開始擅長培育牲畜和植物時,便改變了這些生物的生態目的。人類從「吃大自然設計」的生物,變成吃「自己設計的食物」。人類是那麼擅長做這種事,以至於現在食物已經跟當初完全不同了,其中的差異我們還沒能完全瞭解,但是我們吃得出來。

(本文摘自《美味陷阱》/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馬克史蓋茲克Mark Schatzker

美食記者,曾入圍有「美食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新聞獎(James Beard journalism award),着有《全球頂級牛排紀行》。

作品刊載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旅遊者》雜誌及《美國最佳旅遊文摘》。於加拿大廣播公司專欄節目,也常爲《環球郵報》、《彭博追擊》撰文寫稿。現居多倫多。

《美味陷阱》/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