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家窯,推開5000多年前多彩世界的大門

新華社蘭州6月20日電(記者 張玉潔馬莎)主要分佈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距今5000多年的馬家窯文化,是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文化高地之一。19日,馬家窯文化學術報告會彩陶珍品展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舉辦。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樹德介紹,馬家窯文化主要分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類型。早期由河湟流域中心區向西、向南發展曾南傳四川北部,對後來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產生影響。中晚期則往北、向西傳播,曾發展至新疆東部。

瞭解了馬家窯文化,便能推開一扇通往5000多年前多彩世界大門

彩陶,是馬家窯文化最顯著的特徵。濃亮如漆的黑彩紅彩白彩繪製橙黃色陶底上,形成靈動的水波紋漩渦紋、網格紋。罐、壺、盆等豐富的器形和光滑細膩的外表,讓馬家窯彩陶更多了幾分優雅之感。

“馬家窯彩陶是遠古時期的彩陶旗幟,也是圖畫的‘史記’。”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王志安說。

近年來,隨着科技環境材料等多學科介入考古領域學者從馬家窯文化中解讀出的信息也愈發多彩。

“馬家窯文化在早期中國對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建業說,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5000年不中斷,除了自身有強大傳統外,還在於不斷與周邊地區進行交往融合。馬家窯文化經新疆傳至中亞,源自中國的粟黍也隨之向西傳播。中亞的鋸齒紋等紋飾出現在馬家窯彩陶上,來自西方綿羊黃牛最早也是在馬家窯文化的區域中發現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認爲,目前,彩陶的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開掘。“玉器青銅器種類、形制相對較少,且古代貴族纔可享有。但彩陶數量很大、紋飾繁雜、形制豐富,是史前大衆藝術。同時,彩陶還實現了遠距離傳播。”

受訪專家學者表示,必須加大對馬家窯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做好重點遺址的發掘與保護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