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磐安觀大旗

前不久,在浙江中部金華市磐安縣玉山臺地,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交織交融旗手們、鄉親們、遊客們成羣成隊所有人都準備迎接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廣場上,5面30多米高的龍虎大旗迎風屹立、獵獵作響旗面上繪有龍虎圖案,遠遠觀之,真如雲裡藏龍、山中臥虎,龍虎相鬥栩栩如生。壯觀景象一如詩中描述:“十月中旬報賽忙,茶場卜得看場狂。裁羅百幅旗幟,高揭旗杆十丈強。”

兩個月前,我來到磐安縣尚湖鎮,成爲了一名駐村幹部。這裡的人經常向我誇讚大旗文化。在尚湖,大旗元素隨處可見。駕車進入小鎮,第一眼看到的是寫有“三江之源、大旗之鄉”的景觀牆。往前走幾步,便是位於鎮政府對面的“大旗廣場”。小鎮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應邀參加秋社廟會,每兩年還舉辦以迎大旗爲主的民俗活動

大旗結構複雜精巧,由旗頭、旗面、旗杆、攏聳竹、旗索等部分組成。旗頭呈葫蘆狀,飾以流蘇,風吹動時隨之飄揚。旗頭下方繫有麻繩8根,爲旗索。旗杆高達30多米,分上下兩段,兩段交接處繫着幾十根攏聳竹,形如大傘。旗面大的有600多平方米,幾近於一畝地大小,需用綢緞300餘丈。上面繪有龍虎或花鳥圖案,四周飾有紅、黃、藍、綠各色翠布,鮮豔華美

做大旗需要精雕細琢,迎大旗更令人拍案叫奇。尚湖鎮幹村有一面“娘旗”,也稱“母旗”。相傳乾隆江南時被土匪追殺,躲藏在嶺幹村大旗底下才逃過一劫。事後,乾隆在這面旗上蓋上玉印,以示嘉獎。正因如此,每次迎龍虎大旗前都要先迎這面“娘旗”。嶺幹“娘旗”不到,其他村的大旗都不能豎。

迎一面大旗通常需要120名壯漢,《磐安縣誌》裡將這些人稱作“旗腳”,他們像人的腳一般將大旗牢牢支撐住。今年參加活動的“旗腳”最小的30歲,最年長的已經85歲了。他們身穿紅黃相間的傳統服飾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一些人先確定支撐點,挖好坑洞;一聲號令後,十來個壯漢圍在坑洞邊,將旗杆固定住;幾十個壯漢負責在旗杆中段共同用力推;60來根攏聳竹各歸其主,似傘架徐徐展開。最後,所有人馬一併發力,共同將大旗豎起。

一瞬間,大風起,鼓聲隆,來自尚湖鎮和尖山鎮的5面大旗同時在廣場上飄動。老人、小孩舉着小旗,在大旗邊旋轉、歡呼。大旗小旗交相輝映,讓人身處江南小鎮也能感受到納蘭性筆下“一夕蕭蕭滿大旗”的壯闊氣象

這面大旗,在尚湖已經迎了800多年。相傳明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入侵,戚繼光義烏東陽、磐安招募兵員,在各地險要處築寨駐兵。磐安抗倭守將劉殼製成特大的旗幟,繪製龍虎圖案,以爲號令,最終大敗倭寇。

此刻,我站在“大旗廣場”上,看到尚湖一片和靜幽美。這裡山青水綠,街道整潔。老百姓安居樂業,日子越過越美。再也不用靠老天吃飯了,但迎大旗這項儀式卻始終沒有中斷。它彰顯了村民們古樸的智慧和力量,反映了百姓們對美好生活的殷殷嚮往,更體現了一代代尚湖人“團結協作、全力以赴、奮發向上、衆志成城”的氣質風貌

百年大旗,悠悠浩蕩。激情不滅,精神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