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廠每年一座 水井備援 經部多管齊下抗旱

水情真的十分嚴峻,跨部會啓動抗旱大作戰!經濟部水利署7日表示,將偕同內政部營建署、地方政府,推動11座再生水廠示範計劃,每年努力完成一座,預計至115年全臺供應再生水量將達每日33.4萬噸,相當新竹地區用水量的6成,成穩定供水利器之一。

隨着污水下水道接管率提升,水利署表示,將陸續推動11座再生水廠示範計劃,預計至115年全臺灣可供應再生水量將達每日33.4萬噸。水利署期待從今年開始,每1至2年都能有1座再生水廠完工,成爲因應乾旱風險的利器。

爲達成115年全臺灣系統再生水廠供應每日33.4萬噸再生水政策目標,水利署與內政部營建署及相關地方政府共同推動「公共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回收再利用示範推動方案(102-109)」、「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計劃-再生水工程」、「公共污水處理廠再生水推動計劃(110-115年)」等計劃,共籌設桃園北區、新竹竹北臺中福田豐原及水湳、臺南永康安平仁德高雄鳳山臨海楠梓(或岡山橋頭)等11座再生水廠,經費合計約170億元。

其中,鳳山溪再生水廠已於107年8月、108年8月分二階段完工,供應臨海工業區(中鋼)每日4.5萬噸再生水。第二座臺南永康再生水廠將於110年4月起分階段產水達每日0.8萬噸,水利署正加速媒合用水企業,配送給南科園區廠商使用。

因應氣候變遷降雨豐枯差距擴大,再生水源具有不受天然降雨影響的優點,水利署已將再生水列爲「開源」必要選項。未來用水計劃審查將依各地區供水情勢,要求開發單位承諾使用一定比例再生水(目前用水計劃已覈定之再生水使用量達每日21.9萬噸),有助於面對極端氣候對各地區水資源供應的挑戰。

此外,各部會啓動抗旱大作戰,在抗旱措施中,160口的防災備援水井小兵立大功,每天供水34萬噸,成爲解決乾旱燃眉之急的關鍵措施,尤其在桃園、新竹、臺中與屏東等地區建置防災緊急備援井,目前建置完成160口水井併入自來水系統達每日34萬噸,發揮抗旱效益。其中新竹17口備援水井迄今供水約543萬噸,較現在寶山寶二水庫蓄水量更多。

水利署表示,以水情較嚴峻的新竹地區爲例,已攜手地方政府、臺水公司及北水處,自去年底加大翡翠水庫支援板新地區每日80萬噸以上自來水,讓石門水庫有能力供水新竹;2月1日更提前完成桃園支援新竹幹管,供水每日20萬噸幾佔新竹用水4成;運用備援水井17口最大可供水每日3.2萬噸、提前加強農業節水約850萬噸及減壓減量供水約90萬噸等各項措施,才讓寶山及寶山第二水庫獲得喘息,免於空庫危機。

水利署自106年起於前瞻計劃陸續推動防災備援水井建置工作,在地下水豐沛且無地層下陷之虞的桃園、新竹、臺中與屏東等地區建置防災緊急備援井。日前水利署依災害救法宣佈開放科學園區廠商臨時鑿井,系廠商考量梅雨及6月降雨可能風險而採取不得已的抗旱風險管理手段

水利署強調,鑿井爲抗旱不得已的手段 政府會在符合現行環境影響評估法、水利法、地下水管制辦法等法規前提下,由地方政府嚴謹的審查,確認不會造成地層下陷或影響水源保育情況下,以鑿井作爲產業短期缺水的備援措施,並於水情宣佈正常後封井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