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的是車抓住的是百年未遇之良機——評科技巨頭加入造車新勢力

汽車將成爲繼手機之後的第二大移動智能終端設備——這一預測已經持續數年之久,且信者愈衆,參與者愈多。

最近明確表示進入智能電動汽車製造領域科技公司百度。1月11日,百度宣佈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成爲百度造車戰略合作伙伴。

遠在大洋彼岸蘋果公司也沉不住氣了。據海外媒體報道,蘋果正在與現代汽車圍繞合作打造自動駕駛汽車的項目進行早期磋商雙方初步協議有望在今年3月達成,計劃在2024年生產10萬輛左右的汽車。此外,現代與蘋果還計劃在2022年發佈“蘋果汽車”的測試版車型。

一時之間,爲什麼此前持觀望態度或者只是在汽車軟件領域有限度參與的IT巨頭們明確要造車?在筆者看來,原因有三點。

一是汽車產業已經臨近從“功能車”向“智能車”轉化的邊界點,正如當年蘋果的“智能機”取代諾基亞的“功能機”一樣。特別是當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憑藉快速增長產品銷量以及市場的優異表現成爲新的全球首富後,沒有人再懷疑一個新的汽車時代漸行漸近。任何IT公司巨頭,都不會坐視百年未遇之良機白白溜走。

二是科技企業自信已經在智能軟件領域具備了造車的基礎。比如百度就明確表示,其組建的造車公司將着眼於智能汽車的設計研發、生產製造、銷售服務產業鏈,傳承百度的人工智能互聯網科技基因,利用Apollo的自動駕駛能力,發揮在汽車智能化領域積累8年的經驗優勢,重塑智能汽車產品形態。同樣,蘋果早在2013年就宣佈了iOS in the Car計劃,開始向汽車領域進軍;2016年,其造車項目“泰坦”(Titan)被媒體披露。雖然“泰坦”項目後期淡出人們視野,但蘋果在汽車研發方面並未止步。據不完全統計,蘋果從2017年至今已經申請了近百項汽車專利,涵蓋自動駕駛、電動汽車、車內軟件、車身、安全保障等方方面面

三是傳統汽車企業也放下戒心,願意爲科技公司提供造車所需要的硬件部分。過去,整車企業在汽車產業鏈中具備獨一無二的話語權,是絕對的核心。然而在“智能車”時代,傳統整車企業意識到,閉門造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必須對外開放了,既要讓別人爲自己服務,也要能爲別人服務。比如吉利就將爲百度提供吉利最新研發的全球領先純電動架構——浩瀚SEA智能進化體驗架構。這意味着科技企業可以實現自主造車,掌握造車的主導權

顯然,百度、蘋果等科技公司已經具備了全面進軍整車製造的條件。那麼,當這些科技公司成爲造車新軍之後,對汽車產業會產生哪些影響?筆者認爲,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汽車產業鏈將被重塑,未來汽車產業或將開啓大規模代工模式。百度作爲科技公司,其基因大概率決定了不會自建工廠造車,而吉利等汽車企業也未必再抱着生產製造環節不放,一些下游的工作可能會交給第三方專業的代工企業來負責。日前,吉利控股與富士康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爲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製顧問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汽車整車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全流程等。如果百度、吉利和富士康,能夠打造更加高效的、專業分工的汽車生產模式,勢必會成爲新的造車模式。

其二,智能汽車、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發展將大大提速。科技公司在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有比較深厚的積累,而一旦掌握了智能汽車,意味着三者將有可能進一步打通。依靠智能的汽車才能更好地打造智能的交通,而只有擁有智能的交通才能建立智慧的城市。

其三,汽車產業的集中度將會大幅度提升。整車企業在中國數量之多,不符合汽車產業發展的規律,這其中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一旦科技公司入局,情況或許會發生變化,這是由於那些弱勢造車企業很難在“智能車”時代參與這個遊戲,因爲他們找不到可以一起合作共贏的科技企業。最終的大結局或許將是,少數科技公司和少數傳統汽車企業在融合發展中確立自己在新的汽車生態圈中的位置,一個新的時代就這樣開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