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牀手先「僵」1小時 25歲女確診類風溼性關節炎

▲起牀手會先「僵」1小時,25歲女確診類風溼關節炎。(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一名25歲的女性大學畢業就從事保險工作,疑似因爲工作壓力大,不僅長年睡不好覺,今年每天早上起牀,手腳的小關節更出現僵硬、疼痛症狀,有時時間持續1小時以上。就醫診斷髮現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所幸骨頭破壞程度不大,僅需吃藥控制就能維持正常生活

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風溼免疫疾病基層醫療門診人次居第三位,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風溼免疫疾病相當廣泛,種類共有100多種,常見的有類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痛風骨質疏鬆症乾燥症等。

全臺推估有近二成關節炎患者,約四百萬人罹病,不只是老年人專利,各個年齡層都可能成爲關節炎患者,而且會以各種形式出現。

收治該名個案臺北醫學大學風溼免疫科主治林子醫師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於40~60歲的中老年族羣,但門診中不乏2、30歲的年輕患者,其中女性多於男性,荷爾蒙與壓力佔了主要因素

林子閔說,年輕族羣若想知道自己是否罹病,可在每天早上起牀時觀察手腳小關節的靈活度,假如起牀後疼痛僵硬感持續1小時以上,且雙手的疼痛部位幾乎一致,就要應儘早就醫。

目前治療抗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方式以「B.A.S疾病活動度評估」爲主,其中又包括了4個小參數,分別爲診斷28個關節的腫脹與疼痛程度、病人自我感覺評估、以及抽血檢驗血液中的ESR濃度,若分數大於3.2分就是警訊

目前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主要爲調節免疫能力的DMARDs,由於風溼免疫疾病一經診斷就「不可逆」,林子閔也建議患者切勿拖延,在症狀輕微時就先控制下來,纔不會影響到日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