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殃篇/中美貿易「城門失火 池魚遭殃」 臺代工廠成祭品

記者周康玉/臺北報導

美國中國第二波商品加稅清單總值達160億美元,今(23)日生效。然而中美貿易戰開打至今,一共啓動三波,即使臺灣沒有在戰局的核心中,但每一次都讓臺廠繃緊神經,臺廠在中國投資設廠比例不少,光是從臺灣出口到中國的中間產品就達八成,就怕旗下產品「中獎」,臺廠大老闆們不得不沙盤推演,甚至已經啓動Plan B(備案)應戰。

開出第一槍的,是電源供應器龍頭臺達電,7月31日宣佈砸21.4億美元(約臺幣660億元)收購泰國當地的電子製造商DET。臺達電董事長海英俊坦言,此收購案除了親近東南亞新興市場、及印度人口紅利,同時也爲了分散地緣政治的風險,在應對中美貿易戰同時,多了彈性

由於產品線廣,臺達電的工業自動化(IA)事業在貿易戰第一波就受到影響,影響營業額約500萬美元,其太陽能逆變器(inverter)產品在第三波也中標,讓向來穩健擴張的臺達電不得不另作打算。

鴻海把iPhone產線移到美國。(圖/美聯社

傳鴻海把iPhone產線移到美國

再來看看代工龍頭,主力代工廠鴻海在中國深耕30年,在中國員工人數號稱百萬大軍,據法人估計,鴻海有50%的營收來自蘋果,製造基地又在中國,很難逃離暴風圈。很早就嗅出火藥味的鴻海董事長郭臺銘,今年股東會就指出,今年最大挑戰就是中美貿易戰,已經和高層主管積極研擬應變措施,並提出了好幾套方案。

顯然郭臺銘不是嘴上說說,除了響應川普的美國製造政策在美國設廠,近來甚至有中國媒體報導,郭臺銘打算把組裝iPhone的產線,小部分的移到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液晶面板基地,在該處基地設立內部工廠,以降低手機從中國組裝之後進入美國市場的關稅成本。

和碩:準備長期抗戰

代工二哥和碩也開始備戰,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於今年3月下旬透露,將以美國及墨西哥維修廠作爲主要應變的基地,光是美國廠產線可容納幾千人,隨時可因應短期三個月到一年的需求,不排除將人力從2000人擴編到3000人。

和碩執行長廖賜政更於日前法說會中指出,已啓動因應機制,會將生產基地分散到墨西哥、捷克、東南亞,甚至回臺灣廠等地。廖賜政坦言,短期衝擊一定會有,會進一步把設備和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等架構好,爲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由於和碩先前表示規劃在印度擴廠,也讓外界聯想,和碩是否可能把印度作爲分散風險的基地之一。

英業達準備採分散式生產 。(資料照/記者周康玉攝)

英業達:海洋民族彈性大

主力代工AirPod與Home Pod的英業達,也準備開始打長期戰。由於旗下伺服器產品確實在中美貿易戰第三波受到波及,而智慧音箱藍牙耳機也可能受波及,則準備採取「分散式生產」。

其中,旗下專門負責智慧裝置的英華達,主要生產基地位於上海浦東、產品外銷美國,南京廠則是服務小米,爲因應第三波關稅,英業達將會運用上海基地,將終端組裝運出海外,讓生產地從「Made in China」變成「Made in XX」,包含臺灣、墨西哥、捷克等,都是終端組裝的選項之一。

英業達總經理何代水對此打趣地說「臺商是海洋的民族,彈性大!當初在上海的劣勢,現在反而成了優勢」。反應出英業達對於避開貿易關稅,也不得不沙盤推演,爲第三波貿易戰做準備。

仁寶副董事長陳瑞聰(右)一想到中美貿易戰就頭痛 。(資料照/記者周康玉攝)

仁寶:想到就頭痛

據瞭解,仁寶目前確實有一項筆電的擴充基座(docking station)在課稅名單上,但這項產品單價低、產量小,因此還沒有采取積極動作。

仁寶主力產品是筆電,仁寶副董事長陳瑞聰表示,關鍵是供應鏈,若真的要出走,光是移動一個廠還好,但整個供應鏈移動纔是問題,即使他近來去菲律賓場勘,考慮設廠,但仍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只好「大家等着看」。

此外,陳瑞聰也坦言,以筆電來說,光是將後段套件從中國移回臺灣平鎮生產,一臺筆電就會增加3%製造費用,因此他想到就很頭痛。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表示正在進行可行性分析。(資料照/記者屠惠剛攝)

廣達:正在可行性分析

代工MacBook與Apple Watch的廣達,由於筆電的生產基地也在大陸,也很難避免受衝擊。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說,,目前還在做可行性分析,還沒有任何結論,但會盡快討論出結果,畢竟製造廠不是那麼快可搬動的,人事品質都要考慮。

廣達也是蘋果及臉書雲端伺服器的主力代工廠,但由於雲端伺服器是在美國製造,可避開中美貿易戰波及。海外據點,林百里表示,在美國加州和田納西州都有NB和雲端裝配的工作、德國也有,海外產能增加沒有問題。

即使大多數的代工廠認爲,第三波貿易戰不會真的發生,但也紛紛私下開啓緊急會議,拿起海外版圖沙盤推演,畢竟一旦真的發生,臺資陸廠的代工廠們不得不買單,只能說「城門失火池魚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