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健康照護政見 學者籲參選人講明4600億財源

全民健保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總統大選將至,多名參選人提出健康照護支出的GDP佔比提高至8%,健康經濟學者提出,「8%政見」換算成預算高達新臺幣4600億元,承諾花錢卻不提如何收錢,呼籲講明財源及用處。

陽明交通大學今天下午舉行「大疫之後的全民健保還撐得下去嗎?」座談暨「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新書發表會,與會人之一的臺灣健康經濟學會理事長連賢明表示,從經濟學家角度分析,全民健保問題來源就是完全不讓市場運作,進一步產生非常多問題,包含健保總額制度或給付模式。

連賢明說,臺灣健保現行價格管制,短期效果好,但長期投資不足,導致醫護薪水太低、醫療品質停滯不前、人民平均餘命開倒車,如何從現有狀態讓市場進入制度是解方之一。他呼籲提出健康醫療照護支出提高至國內生產毛額(GDP)8%的參選人,應說明財源與用途。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盧瑞芬提醒,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社會保險公平性仍應適度維持,尤其在救人性命醫療服務面,但就醫過程舒適度例如住院病房則可強調「使用者付費」,迴歸市場機制,兼顧消費者主權。至於投資健康,不應全然以平均餘命提高爲最終目標,更重要是健康平均餘命。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李偉強提到,現行健保是依據過去急重難症設計,但現行醫療重點已改變爲慢性病照護,長期投入不足及總額控管支出,不只自費項目越來越多,甚至侵蝕醫療根基,從畢業後不選擇醫療行業、重症科5大皆空、護理人員短缺,「下一場大疫誰來顧加護病房?」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也認同,現行健保總額成長率不夠、總額不足,健保署研擬成立癌藥基金可加速新藥來臺速度,但是否有足夠的財源與議價能力也是重點,目前臺灣每年新藥預算僅30億元左右,遠遠不足,推估起碼要3倍、90億以上才足夠。

「生一場大病後才發現,原以爲十全十美的健保有非常多問題」,身爲癌友的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創會理事長潘怡伶分享,當年她被診斷第1期乳癌,以爲有了健保不用再額外花錢治療,結果卻得自費超過百萬元治病,幸好有商業保險支應,但她認識更多賣房子、賣車纔有錢救命的癌友。

潘怡伶說,據統計,臺灣20至64歲的勞動力族羣每年約有47萬3260人在進行癌症治療,大家需要工作、撐起整個家庭,但同時還要治療,政府應積極投入資源,給予青壯年族羣更完善的醫療,幫助青壯年病友迴歸家庭、職場、社會,搶救臺灣的國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