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石河子大學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文學藝術學院教授 吳新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作爲一名高校教師,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者,我更加堅定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更多優秀傳承人、深入推進文化潤疆的信心。
2009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回到石河子大學工作時,我便確定了自己的目標――開展新疆非遺保護和研究。當時,瞭解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並不多,這爲我們的研究增加了不少困難。但困難的事情總要有人去做,這是新疆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
十餘年來,我們紮根新疆大地做研究,從零開始探索和積累,逐漸影響和聚集起一批優秀人才,極大地推動了新疆非遺研究工作的開展。2011年,石河子大學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立,這是新疆高校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機構,是集非遺教學、科研、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爲一體的重要平臺。中心堅持“求真”原則,聚焦新疆工作總目標和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開展非遺科學研究和資政服務,承擔了三十餘項國家、省部級課題,產出了一批標誌性科研成果,出版了新疆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教材《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2016年開始,中心聚焦非遺人才培養,將其與手工藝行業發展、鄉村振興及非遺文旅融合升級等工作結合起來,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和新疆、兵團現實需要開展工作。這一轉變意味着我們對新疆非遺領域的研究由“求真”轉爲“致用”。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疆非遺傳承人培養工作成果豐碩。家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紅旗農場的繡娘左拉汗,是我們承擔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國非遺研培項目哈薩克族氈繡布繡研培班第一期的學員,參加培訓時她已經70歲了,是年齡最大的一位學員,卻也是最努力、接受新理念最快的學員。參加培訓後,左拉汗成立了哈薩克族刺繡合作社,不僅自己年收入突破五萬元,還帶領連隊婦女職工一起創業致富,成爲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典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一次讓我們提振了信心。今後,我們將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進新疆伊斯蘭教中國化方面的獨特作用,繼續在“求真”和“致用”上下功夫,力爭在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升級、服務社會發展和更加系統性的科學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