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的野望——俄羅斯眼中的敘利亞

在敘利亞政府的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丁下令出兵,對敘國國內的「恐怖分子」發動空襲。 圖/美聯社

今年九月五日,多達兩千名俄軍戰鬥部隊人員迅速進駐敘利亞。普丁態度丕變,承認將接受敘利亞政府請求,直接介入敘利亞內戰,協助對抗伊斯蘭國,且證實軍隊已部署在當地,震動了敘利亞局勢。

消息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以下簡稱北約)各成員國均感錯愕。連美國國防情報局長史都華(Vincent Stewart),也在幾天後的美國國家安全高峰會(National Security Summit)上語出驚人地表示,包括他跟美國國家情報局長布瑞南(John Brennan)都還在評估,俄國本次行動的企圖是什麼。這足以顯示普丁這次出招之快,連美國最高情治單位都始料未及。

美國憤而表態要阿薩德政府下臺,已經是九月二十日的事情。不久,俄國出動戰機全面轟炸,積極程度更被媒體形容「像是在趕進度」,如十月八日單日轟炸任務就多達六十七次。

動作迅速的俄國暫時在敘利亞局勢上佔盡先機。許多觀察家都認爲,俄國將可能順勢撲滅美國策動的革命之火;其表面上打擊伊斯蘭國(IS),私底下剿滅反叛軍,並在敘利亞政府安插自己的人馬。可以說,敘利亞內戰已全然「國際化」,在各式重要決議的背後,都能看到大國博弈的影子;以美國爲首的北約與俄羅斯,對敘利亞局勢的干預也正式白熱化。

西方諸國介入敘利亞的動機似乎很明顯,無論是基於人權、民主或是現實利益,都能從阿拉伯之春以來的脈絡略知一二。反而俄國這次介入程度非比尋常,動作頻頻的背後似乎存在着比「逢美必反」更深層的原因,而且預示了世界局勢未來可能的變化。

敘利亞在俄羅斯的棋盤上,究竟被放在什麼位置?

本文試圖從俄羅斯視角窺見問題全貌,着重在分析敘利亞對俄國的戰略意義,探討俄國爲何企圖主導敘利亞局勢,以及歐俄在此角力無可避免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希望能爲讀者勾勒出,敘利亞局勢背後俄國因素的概括輪廓。

透過內部鬥爭,普丁將鐵幕崩潰後陷入近十年無序狀態的俄羅斯政局,帶回中央集權的狀態。 圖/美聯社

▎俄羅斯版的大國崛起

敘利亞對俄羅斯來說,是冷戰後復甦、重返東歐及中東的必經要地。如果允許歐美在敘利亞建立常駐據點或是親西方政權,未來俄軍要往中東及地中海發展的戰略空間,將受到限縮。敘利亞內戰的本質,也是北約、俄國兩股勢力最新的撞擊點;誰最後在敘利亞留下,必定會讓另一方備感威脅。

蘇聯解體後,歐亞大陸上的權力真空引發了一連串連鎖反應,包括德國統一、南斯拉夫解體、科索沃獨立等等。直到歐盟穩定發展後,大致填補了這個真空狀態,歐洲局勢纔開始和緩。趁着俄羅斯內部動盪,歐盟持續東擴,納入了大部分東歐的前蘇聯國家。直到去年三月克里米亞被俄羅斯併吞,世人才驚覺原來後蘇聯時代的權力震盪,竟然還是進行式;而且隨着俄國國力復甦,歐洲和平真正的挑戰才正要來臨。

當今俄國菁英,多經歷過1990年代蘇聯解體那失落的十年;其中不少人認爲當年戈巴契夫的善意被利用,才導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內失序,國際安全局勢也未因此改善。對他們而言,歐盟東擴象徵着原本的敵對集團北約,利用歐盟經濟體的名義擴張到家門口注1,這是美歐的背信。普丁上臺後的對外政策,就反映了這種信念。

俄羅斯現任總統普丁於2000年上臺,透過內部鬥爭,將鐵幕崩潰後陷入近十年無序狀態的俄羅斯政局,帶回中央集權的狀態。他同時將俄羅斯的天然氣、石油資源與歐洲諸國能源政策接軌,並以此爲槓桿,一邊嚇阻北約介入,一邊對外擴張。2008年俄國入侵喬治亞,實質控制了南奧賽提亞與阿布哈茲兩個前蘇聯共和國;去年從烏克蘭併吞了克里米亞,更持續支持烏克蘭東部分離主義者、裂解烏克蘭。

現在的俄國有能力形塑周邊國際局勢,實質反制歐盟東擴。2013年以降,俄羅斯下一個十年的「三海戰略」輪廓已經大致形成:其透過在北極海、波羅的海、地中海的軍事擴張,並鞏固黑海霸權,以期能有效壓制北約、分化歐盟,並在東歐諸國創造出一圈緩衝帶,將冷戰後節節敗退的局勢回推。

敘利亞就是這盤歐俄賽局中,俄國下的一步險棋。

敘利亞內戰的本質,也是歐美集團、俄國兩股勢力最新的撞擊點;誰最後在敘利亞留下,必定會讓另一方備感威脅。 圖/美聯社

▎伊斯蘭國的槓桿效應

敘利亞的地緣重要性,對當前的俄國來說有戰略、經濟、內政上的多重意義。

2013年8月敘利亞內戰方興未艾之時,阿薩德政府對可能窩藏反抗軍的大馬士革東郊平民區,投放國際間早已禁止多年的化學武器,實施無差別攻擊,造成許多無辜兒童失去寶貴生命。原本就暗地支持反抗軍的美歐各國,更有了直接介入內戰的理由;其欲複製2011年介入利比亞內戰的模式,由聯合國授權聯軍武力介入,推翻阿薩德政權,扶植親西方的新政府上臺。

然而,伊斯蘭國的壯大,給了俄國有利槓桿。俄國發動外交戰,取得美國共識,先「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美國承諾,只要敘利亞同意聯合國銷燬化學武器,並簽署《禁止化學武器公約》(CWC),將暫且不向敘利亞阿薩德政府出手。在「阻止伊斯蘭國持續擴張」的共識基礎下,各方暫時按兵不動。

到去年五月爲止,俄國聯合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連續多次擋下追究敘利亞政府違反人道罪及戰爭罪的決議,等於全面封殺了聯合國授權西方武力干涉的可能性。這也宣告了,敘利亞動盪局勢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大國角力陷入僵局,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們今日見到的歐洲難民危機。

歐洲難民危機的涌現,只是俄羅斯利用敘利亞「重返歐洲」的序曲。

伊斯蘭國的壯大,讓俄國在地緣政治上取得有利槓桿。 圖/路透社

▎俄羅斯重返歐洲

今年一月,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宣佈俄國自2015年起,將進行「重返三海」計劃,把北極海注2、波羅地海、地中海的軍事化列爲國防重點項目,發展俄軍在極圈地區注3、加里寧格勒、三月才「收回」的克里米亞等地的軍事部屬能力。

五月底開始、由挪威領頭的「2015 北約北極挑戰軍演」(The Arctic Challenge Exercise 2015) ,共來自九個國家的四千名軍人蔘與,其目標假想敵想當然而爲俄羅斯。不料俄國也無預警宣佈,將在同一時間進行「臨時戰備演練」,在極圈地區出動了至少三倍於北約的一萬兩千名軍人與250架軍機,較勁意味濃厚。

事實上,英國國防大臣法隆(Michael Fallon)於今年初就語重心長地警告,在敘利亞的佈局穩定後,俄國接着將對境內俄裔人口衆多的波羅的海三小國出手,建議三國及早備戰。連本來採取軍事中立態度的芬蘭跟瑞典,今年九月已經開始考慮加入北約,足以想見俄國軍事擴張步步逼近歐洲的緊張態勢。

那麼,英國國防大臣指的「俄國的敘利亞佈局」又是什麼?

「俄國的敘利亞佈局」又是什麼? 圖/美聯社

▎敘利亞對俄的戰略價值

俄國海軍目前不具備遠程投射軍力的能力,因此相當仰賴軍港作爲後備補給基地,這也是爲何俄國的「三海戰略」中,相當注重取得港口使用權。俄國至少從2012年起,就開始提供軍武給敘利亞政府,而敘利亞則提供塔爾圖斯(Tartus)軍港作爲俄國海軍出入地中海的基地注4。俄國更在今年三月與賽普勒斯達成協議,讓俄國海軍將進駐賽普勒斯軍港注5,大大增加了俄國在地中海的壓迫感。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y Shoygu)的說法,俄羅斯正在尋求建立永久性駐外海軍基地,以確保俄國在蘇伊士運河的利益;這也暗示俄國勢力將首度在冷戰後重返中東地區。事實上,塞浦勒斯距離敘利亞的塔爾圖斯軍港不過240公里左右,俄國此舉頗有事先買保險的意味,顯示其無論如何都要重返中東的決心。

控有黑海與地中海東岸的俄國,將率先迫使土耳其不得不在西方跟俄國之間保持中立。東歐臨海諸國,不久也將面臨同樣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敘利亞議題已經反映出俄羅斯「三海戰略」的價值所在。北約成員國之間,對於俄國與伊斯蘭國的擴張,在威脅程度的認定上已產生利益分歧。波羅的海與北歐、東歐正全面戒備俄羅斯西進的同時,西歐與南歐則苦於敘利亞難民潮。也就是說,俄國若能好好利用敘利亞情勢,北約連安全方針的統一,都遭將受到極大的挑戰。

▎經濟動能與安全威脅

俄羅斯持續提供軍火,甚至不惜直接介入敘利亞,同時還有經濟上的原因。歐盟因去年克里米亞事件而對俄國實施的經濟制裁已見成效,而中東動盪所形成的軍火需求,恰好成爲俄羅斯蕭條經濟的救命仙丹。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曾表示,歐盟此舉對俄羅斯這一年來的經濟造成可觀影響──俄國通貨膨脹率將達18%,GDP衰退1-1.5%,接着幾年的長期效應將達到9%的GDP損失,近一成GDP蒸發注6。俄羅斯經濟部長烏柳卡耶夫(Alexey Ulyukaev) 也坦承,今年俄國官方預測經濟衰退爲三至四個百分點。

然而,根據瑞典和平研究所(SIPRI)今年三月的報告顯示,俄國軍火出口自2010年以來,佔全球軍火貿易總額27%,過去四年的出口還較先前成長了37%。同時間中東國家軍火進口成長54%,但大多還是來自歐美。若俄羅斯的武器能經由敘利亞戰場實際操作,將有助於開拓中東武器市場;尤其是盧布大跌的情況之下,俄國武器的市佔也可能逆勢上揚。

聽起來敘利亞內亂,對俄羅斯似乎利大於弊,但伊斯蘭國興起對俄國內部安全的威脅,卻也不亞於其他國家。俄國政府最主要擔心,國家經濟衰退,萬一境內的車臣共和國獨立運動與伊斯蘭國結合,會危及俄羅斯社會民心安定。目前加入伊斯蘭國的俄羅斯公民,保守統計已經超過上千人。

車臣共和國於蘇聯崩潰後試圖自俄羅斯獨立,但遭到俄羅斯長年鎮壓,獨立運動遂轉向激進。最著名的恐怖攻擊事件,就是「高加索酋長國」(Caucasus Emirate)策劃的2010年莫斯科地鐵爆炸案。傷亡慘重的爆炸案,連帶削弱國際間對車臣獨立的支持力道,「高加索酋長國」近年只好改針對俄羅斯軍事安全部隊進行攻擊。

車臣地方媒體《高加索節點新聞》(Caucasus Knot) 的記者徐維多夫(Григорий Шведов)認爲,伊斯蘭國對俄羅斯的威脅,不在於直接裂解車臣,而是其對年輕的車臣獨立運動者的影響,特別是那些對獨立前景最感失望的人。伊斯蘭國的滲透,可能導致新一代車臣獨立運動,重新轉向針對大衆進行攻擊的恐怖攻擊事件。

車臣共和國總統卡德羅夫(Рамза́н Кады́ров)還針對伊斯蘭國威脅,特地跳出來澄清事態並沒外界想像那麼嚴重,卻讓事情越描越黑。俄國觀察家紛紛認爲,官方出面保證,正表示嚴重性已升高到當局必須表態的地步。足以想見,俄國介入敘利亞之餘,對於應該如何處理伊斯蘭國這個潛在威脅,內政考量的權重也逐漸升高當中。

敘利亞內亂,對俄羅斯似乎利大於弊,但伊斯蘭國興起對俄國內部安全的威脅,卻也不亞於其他國家。 圖/路透社

▎後冷戰世局的分水嶺

十年後回看,我們或許將發現,敘利亞內戰是世界局勢在冷戰後最具意義的分水嶺。

敘利亞內戰的本質,是錯縱複雜的地緣政治,也是蘇聯解體後歐亞政局擺盪的縮影。俄羅斯巧妙利用敘利亞議題隔山打牛,不僅將美國的中東政策攪亂,還開始讓北約諸國自亂陣腳,更爲下一個十年的俄國復興大戰略奪得先機。

俄國將敘利亞視爲實現「三海戰略」的據點,企圖借道重返中東、東歐等前蘇聯勢力範圍,奪回北約侵蝕的緩衝地帶。利用敘國動盪產生的難民潮、軍事協定,分化北約成員國,並取得未來有利於控制蘇伊士運河及地中海東岸的軍事據點。俄國若能在敘利亞立足,恐怕意味着北約的東擴的全盛時期即將畫下句點。

值得注意的發展是,歐盟內部接下來幾個月將上演脣亡齒寒的戲碼。南歐、東歐諸國在難民危機的急迫壓力下,可能轉向不反對俄國迅速以武力解決敘利亞問題,即便明知代價是犧牲波羅地海三小國岌岌可危的國家安全。

俄國「三海戰略」的藍圖在不久的將來,將大幅改變我們現今所認知的歐洲。

俄國「三海戰略」的藍圖在不久的將來,將大幅改變我們現今所認知的歐洲。 圖/路透社

▎備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