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至漢代玉器 高端錯覺藝術

戰國龍形玉珮的四足分別往不同的方向而顯動態感。(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故宮博物院現正展出的西漢早中期鳥獸紋玉卮。(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漢青玉螭紋帶勾展現立體獸形的動態感。(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2000年前的戰國至漢代,雖沒有今日的多媒體高科技幫襯,卻在巨匠的巧手下創作出引領當時審美品味的,富動態感的玉器,以今日的眼光看來,大有運用數理錯覺原理,而使觀賞者視覺如處於現實幻象之中。

臺北故宮《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策展蔡慶良指出,同一時期西方世界建構希臘衛城羅馬競技場等以對稱、完美比例聞名的作品時,戰國至漢代則是「錯覺藝術時代」,而這與20世紀艾雪、達利等藝術家所運用的藝術形式極爲類似。

現實不過是個錯覺

蔡慶良指出,戰國的玉器以蛇爲創作原型,當時的巨匠爲貴族精心創作出符合高品味的作品,即使是平面玉珮,也運用了「正弦波」的蜿蜒效果產生動感,而玉龍的足爪錯置,各面向不同方向,則符合了今日心理學上「頻閃運動」而產生的動態視覺效果,由動靜張馳之間,宛如玉龍邁步向前。

蔡慶良並介紹,漢代的玉器傾向以獸身爲形式,而獸身要運用「頻閃運動」表現動態感,又要符合獸足的前足在胸,後足在腹的生理結構,難度更高,爲達到這樣的效果,工匠採取扭轉獸身,讓獸胸和腹各轉向不同的方向,藝術美感強烈,但觀者往往認爲這並不符合現實世界。但蔡慶良引用愛因斯坦所言:「所謂現實,只不過是個錯覺。」

神獸走入扭曲時空

蔡慶良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出,物理世界中的質能是可以改變時間空間的,如今我們看漢雕神獸「或許我們認爲絕不可能存在的姿態物理學家則會說反而更符合神獸走入扭曲時空時應有的真實形態。」蔡慶良強調,科學愈接近真理,可能愈與感知世界背道而馳,回頭看古玉器美學,也不應只用明、清的觀點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