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文化遺產保護新氣象(新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爲,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化的創新、文明的開創,離不開對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傳承。我國曆史文化遺產凝結着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不僅爲當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提供了強大的智慧啓示與情感動力,也是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寶貴資源

回顧過往,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變化中創新進取,積累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與中國經驗的保護觀念管理體系工作模式。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也存在保護理論體系構建相對滯後、管理體系頂層設計聯動不足、學科體系(羣)建設有待完善等問題。面對新挑戰,我們需要總結摸索出一套立足中國國情、兼具國際視野的文化遺產保護理論體系與實踐路徑,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中凸顯作用,併爲國際社會提供中國借鑑。

以理論體系建構管理制度完善引領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第一,深化文化遺產價值與理論研究,服務新時代文化建設需求。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發展歷程是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根據。必須站位於大歷史觀宏觀視野,以文化遺產價值研究爲重點,讓中國經驗和中國知識助力國際文化遺產理論的發展。第二,加快完善文化遺產管理的頂層設計,推動城鄉文化融合發展。要建立起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統籌協調平臺機制,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一體化;同時進一步完善系統性的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建構起文化遺產社會功能性分級分類管理體系,解決好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難題;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機制,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拓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踐路徑和方法。從闡釋體系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拓展文化遺產轉化路徑,突破以往行政區劃和遺產類型壁壘,以系統性的視角搭建起文化遺產“保護―闡釋―傳播”的解決方案,用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加強文化遺產研究的國際化合作,圍繞人類文明重大主題與使命,廣泛開展文化遺產的多形式對話,共同推進文化遺產展示、傳播和交流,爲聯合申報世界遺產提供智力支撐。在國際組織、政府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中,形成全球文明的對話網絡情誼紐帶;從學科建設上,建構我國文化遺產學學科體系,培養新時代文化遺產事業的複合型人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文化遺產保護者研究者要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傳承中華民族的根脈與精神中不斷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出貢獻

作者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09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