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災難自保 緊急避難包不可少

國際戰事頻繁,若臺灣也遇到戰爭或是災難,專家建議,避難包應至少準備能存活3天的求生物資,避難地點以家中、地下室爲主。圖爲臺北市小小幼童消防營,安排小朋友體驗滅火、地震、濃煙避難逃生。(陳振堂攝)

避難包應定期更新以免過期,且放在容易取得處。(施嶽呈攝)

去年二月爆發俄烏戰爭,接着今年十月又發生以巴戰爭,國際戰事頻繁,不少民衆擔心,若臺灣也遇到戰爭或是災難時,求生必備物資該如何準備?專家建議,避難包應至少準備能存活3天的裝備,包括水、生理食鹽水、餅乾、維他命、哨子、保暖衣物等,同時避難地點以家中、地下室爲主,避免前往學校大禮堂、重要行政機關以及首都等地點,以躲避攻擊。

首先,戰爭或是災害發生了,要待在哪裡?臺灣紅十字會救災隊第二大隊大隊長張德忠表示,因爲戰爭會有許多爆炸,引起的傷害和地震非常類似,因此避難地點首選爲地下室、地鐵站等地下空間,並避免大禮堂、教室等,這類支撐建物較少、卻有很多玻璃的地方。

張德忠表示,通常攻擊地點會以軍營、重要行政機關、首要都市、主要發電設施等爲主,住家附近若非上述地點,民衆其實可以躲在家中,不過應比照地震原則,二樓以上民衆就不必再疏散,避免逃難時樓梯或大樓倒塌反而發生跌落或壓傷意外,在家中就找有最多柱子的地方躲避。

至於避難包怎麼準備,成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簡立建表示,應找大小適合的揹包,準備能存活3天的裝備,包括水、保存期限長的糧食,及簡易餐具,尤其是不用煮的罐頭、餅乾、肉乾、能量棒及維他命等食物。

工具部分,包括手電筒或輕巧頭燈或蠟燭、備用電池、打火機、防水火柴、紙筆、繩子、多功能瑞士刀組等,還有哨子,事先掛在脖子上,若需要求救時,能靠着吹哨提高獲救的機會。

此外,避難時,最重要的還有保暖,張德忠表示,由於禦寒衣物通常很笨重,因此可以準備市面上販售的鋁箔紙材質的保暖墊,體積小又可禦寒。並準備一雙帶着乳膠背膠材質的手套,萬一受困需要赤手空拳挖掘時避免受傷。另外是保護頭部的頭盔,騎乘腳踏車用的即可,可以綁在避難包上,他強調,「不吃不喝還可以活,第一要務是避免受傷」。

最後,簡立建表示,避難包應每3個月檢查更新一次,尤其是食物、水、醫藥品,都要定期更新以免過期,且放在容易取得處,如車上、工作處等,每位家人都應準備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