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力快評》謀和保臺 歷史可鑑

(示意圖/達志影像)

《臺灣政策法》草案有將臺灣在美國的代表處更名爲「臺灣代表處」的提案。消息傳來,蔡政府大小官員無不彈冠相慶,遠勝於前幾天臺灣代表在安倍國葬上,唱了一聲「臺灣三人組」。民進黨政府這種「唯恐人不知」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卻有一點令人費解,那就是民進黨一直把臺灣等同是一個「國家」,但在外人的認知裡,它卻明明就是一個島的名字。然而名稱的落差,將爲這個島帶來危險。

當前臺灣最大危險的禍源來自美國。正是由於美國不斷餵食「臺獨」安非他命,搞到民進黨誤以爲真,一心以爲鴻鵠將至。於是對美國言聽計從,俯首貼耳,臺海情勢之險惡,於焉不斷升高,於今且已到了兵兇戰危的臨界點。如何逢凶化吉,轉危爲安,歷史已有殷鑑。

宋史中有一段或可值得朝野關心,此即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或有人謂澶淵之盟是喪權辱國的條約,並以宋朝未能收復被割讓的燕雲十六州爲恥,但歷史的弔詭正在這裡。經常被視作宋朝「積弱」的象徵而無法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實際上卻是宋朝賴以獲得自由雍容的政治和社會狀態的前提,讓宋朝如鯁在喉的這片北境土地,卻是宋朝使其得以不被立即消亡的生命線。

筆者並不是在叫嚷蔡政府依樣畫葫蘆,但卻可以另闢蹊徑。我們是否可以把向美軍購的幾百億,南向的幾千億,用在西向和中共展開經貿的往來,透過和對岸文化、經貿的往來,逐漸減除美國對我的羈絆、牽制和利用。因爲美國長時期以來對臺灣的予取予求,已經使我們外部安全的格局處於一種更加不確定的狀態。

當然,包括蔡政府在內的很多人,會說上述多爲天方夜譚兼癡人說夢;但筆者還是要再舉一段史實,來爲自己的論述做一番辯正。就在澶淵之盟簽訂後的42年,宋仁宗病逝,宋朝使者去到大遼通告,遼道宗握着宋使的手泣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不識兵革,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難道不是兩岸人民最大的期盼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