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美停止研發電戰莢艙 F-16V無法如期交機?

張誠前雄飛彈工程師,現任中央大學企管系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副理事長國會政黨聯盟發言人。

媒體報導美國停止AN/ALQ-131A電戰莢艙研發,影響新購66架F-16V電戰系統之選定,2023年首架F-16C/D構型之F-16V,將無法如期交機。中華民國空軍司令部則表示,AN/ALQ-131A電戰莢艙專案,因尚無預算投入,無實質損失,亦不影響新購66架F-16V的交機時程。本專案由於牽涉到軍事專業較廣,容易讓國人產生誤解,在全民國防的前提下,容筆者設法整理此專案的結構

空軍針對F-16V有二個專案,「鳳展專案」及「鳳翔專案」。「鳳展專案」是中華民國空軍將空軍142架現役F-16A/BBlock20升級成F-16V,「鳳翔專案」新購66架以F-16C/D Block70構型爲基礎提升之F-16V。

AN/ALQ-131爲F-16A/B系列戰機之外掛電戰莢艙,美軍自波斯灣戰爭起就投入實戰,是美軍的成熟裝備。AN/ALQ-131A電戰莢艙,則是中華民國在「鳳展專案」中提出來之需求,當時美軍自己也有意採購800套;後來美軍因預算不夠、刪減研發費用,中華民國只好獨自支付全部研發經費,成爲「42套預算只能買12套」的窘境,爲此,當時空軍曾遭到監察院糾正。

「鳳翔專案」立法院要求「確保未來裝備運用及維護能與美國空軍裝備一致」,且因爲「鳳翔專案」F-16V之機內空間預留了安裝電戰系統的空間,中華民國空軍曾偏向於安裝AN/ALQ-131A等級之電戰系統於「鳳翔專案」之F-16V。

如今,美軍放棄AN/ALQ-131A專案,造成「鳳展專案」及「鳳翔專案」F-16V電戰裝備必須重新選定之窘境。

中華民國空軍的選項其實不多:AN/ALQ-184或AN/ALQ-211,兩者皆是美國空軍現役之電戰莢艙,其中AN/ALQ-184是中華民國空軍之現役裝備。中華民國空軍會如何做麼選擇,筆者不做討論。

電子作戰至少分成兩塊:電子偵測及電子攻擊。電子偵測的第一件事是建立作戰場域的背景資料庫,也就是編建「電戰頻譜」,如此當國軍戰機遭遇解放軍時,電戰莢艙才能將接收到的頻譜與「電戰頻譜」進行比對;「電戰頻譜」包含兩部份,在我方,要將臺灣空中地面特有複雜電磁波環境及可能產生的干擾,建成資料庫,對敵,要將我國蒐集的解放軍頻譜寫入「電戰頻譜」。

「電戰頻譜」有其地域性,除了場域環境不同,「電戰頻譜」會不同外,不同的國家,例如中國大陸及北韓,即使使用相同的電戰裝備,電戰作爲也會不同,換句話說,即使使用相同型號的電戰莢艙,在不同的區域使用,其「電戰頻譜」資料庫仍然會有所不同。說到這裡,讀者就可以理解解放軍軍機繞臺的機隊總會有電偵機的原因了。

編建「電戰頻譜」需要優質且適合作戰場域運作的電戰莢艙蒐集資料,美軍F-16在全球,配合不同作戰場域有不同的環境特質,需要不同型態的現役電戰莢艙,就可以理解了。

電戰莢艙更重要的任務是「電子攻擊」,電戰莢艙的基本功能是根據「電戰頻譜」的資造庫,干擾敵方雷達通訊,癱瘓敵方的雷達及通訊,讓敵方雷達訊號「失真」,使得地對空空對空飛彈「迷路」,找不到目標;更進一步,在敵方啓動電戰干擾的模式下,模擬出如假包換的戰機假訊號,回傳給敵方雷達,攪亂敵軍指管通情的決策。

根據網路上公開資訊,AN/ALQ-131A是美商斯洛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的產品,爲主動式電戰系統,最多可以對準12個地面目標,自動使用48種干擾技術,干擾敵方地面或空中雷達。

身爲中華民國國防科技研發老兵,針對2018年監察院對空軍的糾正「AN/ALQ-131A電戰莢艙仍研發中(工程發展階段),迄未進行作戰測評(OT&E)、美空軍亦未下達全量生產(FRP)決心」做些迴應。

首先,AN/ALQ-131A電戰莢艙專案,類似「鳳展專案」,都是原本由中華民國與美國共同注入資金,由美國國防部做專案管理,美國廠商執行的「工程發展階段」研發案(後來美國撤出資金),不是現貨市場的生產案,當然尚未執行作戰測評;F-16V的「鳳展專案」的專案結構國人可以接受,爲何AN/ALQ-131A電戰莢艙專案監察院不能接受;另外,針對臺海戰場環境需求編建「電戰頻譜」的電戰莢艙,應由中華民國空軍及美方共同執行作戰測評,而非是由美軍單方進行作戰測評。

更扯的是,立法委員也依此上述的陳述質詢國防部,這凸顯了監委及立委缺乏「系統工程」觀念,更凸顯國會需要國防科技專業立委。

熱門推薦》

►張誠/談雄三飛彈增程的意義

黃竣民/恢復徵兵制是提升戰力?還是另一出鬧劇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