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吳怡農的「國土防衛部隊」,渣嗎?

吳怡農與前總長李喜明共同發表專文,提出國土防衛隊構想。(圖/取自吳怡農臉書、IG)

張誠前雄飛彈總工程師,現任中央大學企管系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副理事長

2020年10月8日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與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吳怡農,於媒體聯名共同發表《後備轉型:建立國土防衛部隊》的專文,提出「全民國土防衛機制國防改革主張,主張將目前被美軍高度質疑的「後備」制度,轉換成「國土防衛部隊」。然該投書之輪廓並不清晰。筆者猜測兩位所主張的「國土防衛部隊」應爲類似美國國民兵(National Guard)的機制。

美國的國民兵非職業軍隊,國民兵成員平時從事各行各業,在社區基層認識民衆、瞭解環境。經由定期有效的訓練,在社會面臨重大災難危機時,例如斷水斷電、大樓倒塌等情境,國民兵提供緊急應變的兵力,維持民生機能持續運作。戰時,美國國民兵經正式整訓後,可投入戰場,例如兩次的伊拉克戰爭

吳怡農主張之「國土防衛部隊」的戰場則在「自己的社區街坊」,「國土防衛部隊」以「輕型武器、爆破炸彈、人攜式反裝甲及防空武器、人攜式通信裝置、輕型戰術輪車及機車等」,以「打帶跑」的襲擾戰術,耗損敵軍兵力,「防止敵軍控制檯灣本土」。

軍事規劃一定要做最壞的打算,因此無論常備部隊的戰力是否耗損,只要敵軍登陸,「國土最後防衛」就是必須的。吳怡農的思維應是以2019年國防報告書中「整體防衛作戰構想」的「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爲基礎。吳怡農認爲若「濱海沒有決勝、灘岸又無法殲敵」的狀況下,臺灣必須要有「國土防衛部隊」以「襲擾戰術」做持續性的「防禦國土」。

國防部目前規劃的後備制度改革,例如拉長教召訓期及提高教召頻率、成立「防衛動員署」等,吳怡農可能認爲該改革不可能轉「後備戰力」成爲正規部隊的「有效戰力」,與其如此,不如將「後備戰力」建置成「國土防衛部隊」支援正規部隊作戰,成爲國土防禦作戰的一環。在重層防衛的概念下,全民有戰鬥意志,建立「國土防衛部隊」戰到最後的一兵一卒。

以上,應是吳怡農「後備轉型,建立國土防衛部隊」論述的主軸

▲一旦發生戰事,後備兵力也必須補充消耗戰所產生的耗損。(示意圖軍聞社

然而,吳怡農的論述有三個盲點,第一,吳怡農忽視消耗戰是臺海保衛戰必然發生的劇本,後備兵力可以用來建立「國土防衛部隊」,然而,後備兵力也必須補充消耗戰所產生的耗損;至於後備召訓如何轉成有效戰力,美國國民兵的制度,可做國軍的參考。

其次,吳怡農忽視了源頭管理,做好源頭管理,則事半功倍;吳怡農忽視了二個源頭,一是後備兵力的來源,另一個源頭是「整體防衛作戰構想」。

吳怡農對於如何建立後備兵力的戰力,論述不多,似乎是自然形成的。所謂的後備,就是退役尚未除役之軍人,「後備制度」的重點在恢復後備軍人的戰力,原本就訓練不良的退伍軍人,再長的教召,也是無法恢復戰力的。

換句話說,要談後備軍人的戰力,就要談兵役役期,兵役的役期應以訓練出一位「在戰場上有自信可以保護自己生命的兵」爲考量。這就要討論目前4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兵役制度是否該改革,或者是否該恢復2年義務役議題,此議題已無法理性討論,變成選票問題,另文在談。

吳怡農的論述強調「濱海若沒決勝、灘岸又無法殲敵」的狀況下,應建立「國土防衛部隊,防止敵軍控制檯灣本土」。筆者建議應從源頭管理的角度,重新調整「整體防衛作戰構想」,纔能有效地降低「反渡海作戰」或「國土防衛戰爭」發生的機率

▲國軍應更積極地將戰爭發起的第一線向海岸線外推。(圖/國防部提供)

「濱海決勝、灘岸殲敵」讓戰爭發生在海岸線邊,國軍應更積極地將戰爭發起的第一線向海岸線外推,以「決戰境外、源頭打擊」的戰略,強化國軍的制空權制海權,建立國軍「跨海作戰」能力,才能大幅降低「反渡海作戰」及「國土防衛」的負擔。

以二戰的日本戰敗爲鏡,雖然二顆原子彈是催化日本投降的最後一根稻草,投降前的日本失去制空權、制海權,讓美軍可以在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彈,讓即使仍擁有七百萬軍隊的日本,仍無力扭轉戰局。

國軍應確確實實地的檢討「整體防衛作戰構想」及目前的「編」、「裝」、「訓」,是否足以面對目前的臺海戰爭,是否應強化制空權、制海權,是否應調整成「決戰境外、源頭打擊」的作戰構想。若國軍目前的編裝已經不合理,日前國防部長嚴德發所稱募兵制成效已達90%「編現比」,就是個自欺欺人的說詞

熱門推薦》

►張誠/「濱海決勝」到「決戰境外」 美國對臺軍售戰略意義

黃竣民/全民皆「兵」 會不會「兵」過頭了?

施孝瑋/臺海風雲起 全募兵與後備動員足堪禦敵?►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