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臨陣辭職後,華安基金還有多少好牌?

鋒靂 時浩

華安基金是業內的公募老十家之一,目前在管規模已超過6000億。幾經榮枯之後,風流雲散,在2022年行情不振的環境下,華安基金的風格與基金經理表現看似已到了一個轉折關頭。而知名基金經理張亮在基金募集期突然離職,一度引發巨大的市場關注。

本期我們將從規模增長、產品結構、投資風格、基金經理等各個方面來客觀分析華安基金的總體經營情況和增長動力。

規模增長曲線

華安基金成立於1998年6月,是中國證監會批准設立的首批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同國泰、富國、華夏、博時等基金公司一同被稱爲業內老十家。成立之初,華安基金股東爲上國投、申銀萬國和山東證券(後改名天同證券)三家公司持股,分別持有60%、20%、20%股權。

成立最初幾年,公司股權變更較爲頻繁,隨着老股東萌生退意,華安基金股權於2004年經歷巨大變動,此後形成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沸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五大股東平均持股局面。

2007年後,華安基金股權再度發生大幅變更,當年11月,股東上海廣電(集團) 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20%股權全部轉讓與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09年11月,上海沸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又將全部20%股份轉讓給國泰君安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至此,公司當前的第一大股東國泰君安正式走入華安基金視野。

2014年10月,國泰君安發佈公告稱,爲優化公司資產管理業務佈局,國泰君安全資子公司國泰君安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於2014年4月9日從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手中受讓華安基金20%股權,並與對方簽署了產權交易合同。不過,彼時國泰君安手中還控股着國聯安基金,由於證監會此前發佈的《證券投資基金公司管理辦法》,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相關事宜一直未能成行。

直到2017年4月,國泰君安將國聯安基金51%的股權以10.45億元轉讓給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後,同年10月這筆擱置3年的交易才正式簽約。2018年12月,國泰君安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又將華安基金股份轉讓至國泰君安證券、上海上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2021年後,國泰君安加速收購華安基金步伐,年初從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處受讓8%股份,今年3月、5月以18.12億元、10.12億元自上海上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工業投資(集團)購得華安基金15%、8%股份,完成後國泰君安將直接持有華安基金51%股權,標的企業成爲其直屬控股子公司。

資管規模上,行業綜合而言國內公募基金髮展可分爲2007、2015、2020三大發展節點,其中前兩大節點主要由暴漲的牛市行情驅動,2020年則是政策改革帶來的行業發展紅利。其中,2007上證指數大漲96.66%,全年最高觸及6124.04點,深證指數大漲166.29%,全年最高觸及19600.03點,單邊暴漲的史詩級大牛市爲國內尚處於發展初期的基金公司們提供了良好的擴張契機,與之相似的是,2015年的第二輪牛市同樣加速了基金公司們管理資金擴張的規模。2019年之後,伴隨政策催化,國內金融市場進入改革時期,國內資管行業全面爆發,從而帶動了公募基金髮展的第三次步伐。

2007年是國內公募基金增長的第一個節點,在這之前的基金公司,更多時間都處在發展的儲備期或探索階段。華安基金方面,作爲業內首批成立的基金公司,公司顯然走在了國內公募市場前列,其中,2001年9月發行的華安創新混合是業內首支開放式基金;公司第二款產品,2002年11月上市的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型證券投資基金(現名:華安中國A股增強指數)同樣是業內第一隻指數增強型產品。

2003年初,華安基金推出"華安特快"基金電子交易業務,成爲國內第一家推出7*24小時全天候理財服務的基金管理公司,同年12月發行的華安現金富利投資(現名:華安現金富利貨幣A),也是國內第一隻貨幣市場基金。2006年10月,華安基金再度發行了國內第一隻海外投資基金(QDII)華安國際配置,成爲國際市場投資先驅者。不過,同年,公司董事長王成明、總經理韓方河因涉嫌違紀被帶走調查。

儘管高層人員波動,依靠老牌基金口碑和多款產品先發優勢,2007年華安基金資產規模依然快速擴張,由此前年份的265.61億規模突破千億體量,同比增幅超過300%。

2008年起,隨着資本市場波動和公司股權頻繁變更,華安基金開啓了長達7年的動盪週期。雖然期間也有以業內前列身份設立ETF聯接基金(華安上證180ETF聯接基金)、短期理財基金華安月月鑫等亮點,但公司資管規模多數年份只在700-900億區間浮動,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等重要管理高層人員也變更頻繁。其中,2011年初公司首席投資官王國衛悄悄去職;同年8月,副總經理李炳旺離職;9月,董事長俞妙根、副總經理韓勇先後辭職;11月,常務副總經理邵傑軍轉任國聯安總經理。

此外,從業績上來看這期間推出的黃金ETF、短期理財基金等創新產品在經歷長期的審批過程後,推出時投資標的均表現均不佳,遭到市場冷遇。

2015年是國內公募行業規模快速擴容的第二個節點,憑藉市場行情,截至當年末華安基金資管體量同比增長80%,達到1548.88億。但這一年公司的人事動盪依然沒有結束。

2015年3月5日,華安基金分管投研的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尚志民離職。尚志民是國內第一批公募從業人員,在華安基金任職期間,其管理的產品長期業績年化達到18%,執掌時間最長的基金安順到期,15年存續期內累計回報超800%。僅過了3個月,分管公司包括渠道、市場的負責人秦軍同樣離開了公司。投研與銷售兩大高管離職,對華安基金而言無異於釜底抽薪。

僅以自身發展比較,華安基金當年資管規模增長是成功的,然而對比業內其他公司,其體量規模已遠遠落後於同時期成立的富國、博時等老牌公募,匯添富等新生勢力也在規模上實現了彎道超車。

基金的業績和管理規模呈現高端正向相關走勢,在國泰君安正式入主華安基金後,華安基金2018年規模快速增長至2700億級別,依靠50%的資管體量增長,儘管當年市場綜合表現不佳,但其依然成爲全市場稀有的業績逆勢上漲的公募基金公司。根據國泰君安2018年年報披露,華安基金全年營收16.76億元,淨利潤4.21億元。

華安基金旗下的貨幣基金和被動指數基金是規模大增的主要推手,以華安創業板50ETF爲例,在基金淨值不斷下跌的背景下,該基金規模從2017年末的2.01億元增至2018年末的91.72億元,增長約44倍;華安日日鑫則從167.68億元增至1365.5億元,一年裡增幅超過7倍。

2020年後,受益資管改革和市場紅利影響,華安基金規模穩定增長,這一增長趨勢同業內大多數公募基本無二,截至2022年2季度,公司資管規模6000億,約爲博時、富國、華夏、南方等公募基金6成水平,其規模、盈利能力和2005年成立的中歐基金大致處於同一區間。

產品設計趨勢

產品數量上,華安基金當前擁有基金數量356只,除去處於募資期基金,相關產品規模已達6202.14億元,其中:

混合型基金是公司發行數量最多的產品,當前數量合計171只,合計規模達到1823.15億元;

債券型基金規模1309.40億元,75只產品發行量僅次於混合型產品;

貨幣/理財基金合計規模2300.77億元,基金數量佔9席;

指數型基金普遍規模較小,57款產品合計規模427.76億元;

QDII、Reits、商品型、FOF等產品多處於試水階段,相關規模合計不足350億。

資產配置結構方面,2010年以後,伴隨基金行業管理規範化和在管資產規模不斷擴張,出於平衡倉位需求和風控合規管理等需求,債券投資已在公募基金配置已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多數基金公司已形成股、債1:1的均衡配置模式,而華安基金方面也並不例外。

單從產品分佈結構上看,與華安基金的資產配置與南方、博時基金有共同之處,三家基金公司股、債、貨幣類配置均較爲均衡,其中南方基金的各類開放型產品和貨幣基金基本維持在1:1比重,以穩健發展的博時基金在主動投資市場上更注重固收類產品經營,其份額要超過權益投資比重,華安方面則是混合類權重稍高於債券產品。

在QDII、FOF等產品發行端,三家公司綜合的基金髮行量和規模也大致相當,不過,在指數產品方面,華安基金57只產品發行量遠高於上述兩家,且規模份額也相對更重。

產品發行數量上,華安基金近年表現較爲激進。在當前全部的368只基金中,僅2020年後發行產品數量就高達207只,其中2010年發行,目前在運營產品合計只有19款,對比風格相近、近年同樣發行產品數量較多的南方基金,其除去2015年瘋狂發行85只產品外,其餘年份每年新發也只在30只左右。

綜合比對產品數量和資產配置趨勢,除去早期產品發行量較少,可以發現2014年以前華安基金多數年份以股票投資爲絕對主流,而在2015年,由於投研、銷售兩位核心高管離職,一季度後公司股市投資明顯趨於保守,債券份額佔比連續三個季度超過30%,而在此後年份中,隨着產品發行量和公司規模不斷增長,債券投資比重於2018年後正式超過股票,佔據華安基金資產配置第一大份額。

除去上述特徵,由於整體框架和產品結構與南方、博時均較爲接近,華安基金在投資中同樣不習慣滿倉操作,且留有20%以上的現金佔比。一般而言,較爲均衡的產品佈局和結構並不會面臨產品貨幣/理財類產品短期流動帶來的大面積贖回,其根本原因更像是權益投資風格偏向保守,避免市場波動使基金淨值大幅下滑,從而因業績壓力導致份額贖回。不過,從2015年後整體資產配置趨勢而言,過高的現金比重、較低的投資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基金經理投資水平不足。

年度收益方面,2021年華安基金共有10款產品(不同A/C類別單獨計算)實現超過20%的整體增長,相關產品數量較體量相近的中歐基金差距明顯,相對應的是,南方基金當年有25只產品超過該收益水平(當前產品數量515只),即使按份額和產品發行數折算,華安基金依然有不小差距。

蔣璆管理的華安製造先鋒混合A是華安基金2021年表現最好的產品,該基金全年66.42%收益位列公司第一、同類排名第8,將時間放寬至三年限,其綜合回報依然表現不俗。收益排名第二的華安創業板兩年定開混合同樣是蔣璆管理的基金,過去一年其以65.15%回報位列同類收益排名第9。

投資風格上,蔣璆屬於平衡型基金經理,投資中前十大重倉股基本維持在4成左右水平,同時選股中注意平衡配置大盤到中小盤成長股,維持一到兩個行業爲主,同時輔以其他板塊平衡持倉,此外,其基金平均換手率也基本維持在2倍以下。

以華安製造先鋒混合A代表,過去幾年多數季度中蔣璆相對均衡的投資風格讓其在多數季度中都可以做到在回撤位於行業平均水準同時實現較高的超額收益,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當前蔣璆表現最佳的兩款產品,此前均爲規模在較低的中小規模產品,其中華安製造先鋒混合A 2021年三季度以前更是在1億規模之下,隨着其體量增長,後續能否繼續實現穩定複利依然需要檢驗。

萬建軍操盤的華安研究精選混合A同樣是華安基金近年來綜合收益排名靠前的產品,儘管2021年其收益只有25.30%,但在2019、2020兩年,該產品分別實現75.02%、92.51%回報,均位於同類型前10%。

2021年華安基金共有45只基金未能盈利,其中虧損超過10%的共計13只。從產品類型來看,跌幅排名靠前的產品多爲賽道類和指數型基金,其中被動指數型多因港股市場表現不佳致使淨值被動下跌,而主動管理的權益產品則多屬於過去一年回調幅度較大的消費和醫藥行業。

華安匯智精選是相比於此前年份反差最大的基金,運作該產品的基金經理饒曉鵬傾向於大盤價值投資且每個季度均會進行大幅度調倉,2020年四個季度其先後重倉醫藥、消費行業,得益於踩準了行情節奏,華安匯智精選全年回報接近80%,其產品規模也自發行初的12億實現翻倍。然而,在產品規模增長後,2021年一季度起饒曉鵬進行了大量銀行股配置,而在收益回報不佳後下半年又逐步買回了醫藥和消費賽道,而這顯然買在了相關企業股價的最高點。以其2022年半年報最新持倉,華安匯智精選第一大重倉股中國中免去年三季度起最高跌幅50%,茅臺、美團、愛爾眼科股價同樣下滑巨大。

若以百億規模爲限,華安基金共有8款產品上榜,若不考慮貨幣和被動跟隨的指數等類型基金,截至2022年8月末主動管理方面公司只有華安安康靈活配置混合A、華安鑫福定開債A兩隻基金符合要求。其中,華安安康靈活配置混合A作爲2016年初成立的基金,自成立起6年累計回報僅爲69.11%,相比同規模產品並不算好,華安鑫福定開債A則是2019年11月才發行的基金,其運作年限和長期收益依然需要觀察。

投研風格特色

投研風格上,目前華安基金的主動權益團隊分爲4個組——成長組、均衡組、價值組、穩定組,該模式與中歐基金大致相同,將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劃分至不同組別,便以進行具體工作。在具體實行上,公司推行與匯添富相似的投研一體化,並由基金經理擔任行業組長。

在研究層面,公司的研究部分爲週期、先進製造、消費和TMT四大小組,華安基金在要求每個小組把自己領域的研究做深,同時還要橫向則是打通各個小組的協同能力。不過,具體衡量標準上華安基金的研究考覈完全和投資掛鉤,要求研究員不只能發現優質股票,還要說服基金經理買入,並幫助其在基本面變化時兌現資產。

華安基金的投研體系並不算特別獨特,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或許因公司總經理更迭過於頻繁。華安基金首任總經理是創始人韓方河。韓方河期間公司規模始終穩定在前五之列,然而,2006年其因貪污受賄事發被帶走,時任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副總經理的俞妙根緊急上任華安基金總經理,並代理董事長主持日常經營工作。

2009年,上海金融工委主導華安基金總經理競聘,在海外工作多年的李勍最終勝出。不過,當時多數基金公司傾向於內部提拔人才,空降而來的李勍與原有團隊磨合不佳,致使多位高管出走,此外,李勍任期內發行的黃金ETF、短期理財等創新產品市場遇冷,2014年9月,李勍被上海金融工委免職,公司總經理再度空缺。

2015年初,華安基金分管投研的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尚志民離職,同年7月,公司原副總經理童威升任總經理。彼時國內基金公司已逐漸興起事業部改制,前海開源、中歐等基金公司均通過員工持股等方式進行股權改革,而國資控股的華安基金顯然難以做到。

童威擔任華安基金總經理期間,曾對外表示公司將圍繞投研核心能力建設,打造基於大類資產配置框架下的投研能力、產品能力和服務能力,努力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但從資產配置和發展趨勢上,華安基金只能說勉強跟得上行業平均發展步伐,且在投資中十分保守。

2020年8月,華安基金公告,總經理童威因個人原因提出離職,同年10月,現任華安基金總經理的張霄嶺走馬上任。

基金經理業績表現

基金經理人數上,華安基金當前擁有55名基金經理,業內排名13,平均任職年限2年又179天,超過行業平均年限近1年,平均任職年限上和易方達、匯添富等處於同一水平。

業績表現上,截至今年8月末,按在管類型劃分公司共有25款基金實現正回報,其中莊宇飛管理的QDII類型產品以4.43%收益爲公司回報最佳,同類排名也位於行前第十名。

2022年華安基金的主動權益投資全軍覆沒,所有產品全部虧損,4人管理的6大類基金跌幅超過20個百分點。其中李欣管理的偏股混合類綜合收益-24.13%,爲公司虧損最多,此外,當前其在管的兩款股票型基金同樣也有近23%的跌幅,其實,當前李欣在管的9款產品中,管理期超過一年以上的所有產品近一年回撤至少也有30%,接手僅半年時間的華安智聯混合(LOF)A,在近一年綜合排名中位列同類倒數第一。擁有14年從業經歷的老將楊明業績同樣表現不佳,偏股基金年內綜合回撤22.43%,位於行業倒數10%。

以2022年8月末爲限,將時間節點拉長至3年,華安基金整體回報同樣不佳,近三年只有59類產品實現翻倍回報,其中蔣璆憑藉189.00%、150.07%的綜合回報包攬收益榜第一、第三名,但如上文所說,蔣璆的高收益部分原因源於產品規模較小,其實,蔣璆當前管理的12款產品,合計規模也只有108億,而這些基金中,有半數(規模約50億)爲2021年末新發產品。

從管理風格繼續劃分,以體現基金經理投資能力的任職年化回報上看,剔除任職三年期以內的員工,華安基金只有2名基金經理在擅長的領域實現了超過10%的幾何年化回報,對比業內前列企業,華安在幾何年化收益大於10%方面,無論綜合收益、基金經理人數、管理產品規模和中歐、富國等基金均有差距。

劉暢暢是華安基金週期組組長,本人以研究週期大類的鋼鐵和機械行業爲主,因2017年週期牛市中推薦股票表現良好,2020年晉升爲基金經理。華安文體健康混合A是劉暢暢的第一隻基金、也是收益最佳的產品,但該基金出名並非是因爲業績,而是涉嫌風格飄移。

具體持倉上,華安文體健康混合A招募書中明確提及投資範圍,基金股票資產佔基金資產的比例0-95%,投資於文體健康主題相關的證券比例不低於非現金基金資產的80%。最初接手時,該基金主要的確如產品名稱描述,主要投資於醫藥及消費產業,然而自當年二季度起華安文體健康混合A風格逐漸跑偏,持股逐步增加了中環、格林美等光伏、新能源相關上市公司。此外,在2021年基金年報中,這隻規模爲80億的基金,共持有158只股票,對比張坤的易方達藍籌精選,其500億規模持股也只有85只。

2022年一季度,華安文體健康混合A前十大重倉股中更是基本與文體健康無關,前十大重倉股中只有中國中免、浙江醫藥屬於產品投資範圍。今年二季度,該產品投資範圍重新迴歸文體娛樂,重倉股中軍工、新能源企業有所減少。

基金份額相對較小疊加持股過多,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華安文體健康A極高的換手率,2021年,華安文體健康A整體換手率達到426.41%,而在此前季度中,其換手一度超過600%。飄移到市場熱門賽道的確爲該基金帶來了良好收益,2020、2021兩年,華安文體健康A分別實現87.87%、69.78%漲幅,分別行業103/2031、14/2125,而在今年收益表現中,截至9月15日其13.97%的回撤比重也要優於滬深300,整體處於行業中游。

然而,若不考慮華安文體健康A涉嫌以風格飄移帶來的收益,以另一款規模較大的華安安華靈活配置混合A爲參考,在換手率大致維持在150%條件下,2021年該基金依然有21.40%的綜合漲幅,年內4.55%的虧損比例也優於市場大多數基金。

以目前產品管理來看,作爲新人基金經理劉暢暢在選股和擇時方面顯然有獨到之處,在產品體量增長後也能維持相對穩定的收益水平,且並不偏好重倉單一個股,不過鑑於從業年限較短、且存在嚴重風格飄移經歷,劉暢暢未來主要面臨的風險可能是應對市場風格變化。

2004年加入華安基金的楊明累計任職基金經理已近15年。在投資中,楊明注重回撤優先於收益,在調倉中股票未來三年的複合收益率和估值,進而推算出銀行股價上漲空間,而在選股方面,其主要以自上而下做主題優選、逆向操作。

楊明的代表性產品是華安策略優選混合A,該基金是楊明當前管理期限最長產品,自2013年6月起累計回報241.01%。倉位集中度上,華安策略優選混合A並不算高,前十大重倉股基本維持在4-5成水平,不過換手率方面多數時間維持在3倍水平。

行業篩選上,楊明偏好分散行業投資,前十大重倉股中既包含藥明康德、兆易創新、美的集團等不同行業龍頭,同時還會配置如震安科技、新鋼股份等中小市值彈性標的。

整體風格而言,楊明的投資類型介於曹名長與勞傑男之間,一方面通過分散行業和持股集中度來降低風險,追求絕對收益但並不依靠絕對低估值帶來的價值迴歸,另一方面又會配置少量具有增長潛力的股票來推動業績淨值。

體現在年度回報端,楊明的投資業績多數年份只能處於行業均值水平,但其回撤控制在行情震盪年份同樣位於中上水準,然而過於求穩的投資風格並不意味着一定能避免虧損。2022年一季度,楊明單季虧損16.02%,低於行業均值4個百分點,而在二季度市場反彈中,其過於分散的投資又僅實現2.94%漲幅,低於同類平均收益和滬深300漲幅約4%。

華安基金的另一位前基金經理張亮同樣值得關注,今年8月,華安基金髮布基金經理變動公告,張亮因“個人原因”離任華安品質甄選、華安品質領先、華安國企改革、華安價值驅動基金的基金經理,且不再轉任該公司其他工作崗位,相關產品分別由劉暢暢、王春、陳媛、萬建軍接任。

儘管市場傳言衆多,但毋庸置疑的是,張亮作爲公司年內力捧的基金經理,突然離開讓華安基金很受傷。張亮2015年6月加入華安基金,歷任投資研究部研究員,基金投資部基金經理助理,2018年10月31日起,張亮升任基金經理,離職前,張亮管理的7只基金中,除華安國企改革外其餘均爲年內新發行產品,華安品質甄選更是因此提前結束募集。

收益回報方面張亮管理的華安國企改革主題靈活配置混合A在其離任前確實算得上優秀,2019-2021三年,年回報率分別達到62.26%、77.66%、23.92%,位於行業前10%水準,而在2022年前兩個季度,其回撤控制、單季漲幅也優於市場平均,得益於良好操作,華安國企改革主題靈活配置混合A在張亮任期內實現226.97%漲幅。

華安國企改革主題靈活配置混合A的接任者陳媛投資能力遠不如張亮,儘管任職期限略長於張亮一年,但陳媛任期最佳產品華安生態優先混合A無論是規模還是回報均與後者差距明顯,2018年2月至今該基金任期回報111.67%,產品規模2021年起更是呈現下跌頹勢。在選股邏輯上,二人存在一定相似之處,張亮注重行業配置平衡,前十大重倉股中圍繞消費、醫藥、旅遊行業靈活配置,而陳媛則以消費爲主、輔以醫藥、新能源等行業。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陳媛在投資中偏好高價股,愛美客、貝泰妮、安井食品、貴州茅臺、中國中免等均是其重倉股常客,且前十大重倉股中百元以上股票往往超過半數。

總結

1998年成立華安基金是業內當之無愧的老資歷,同國泰、富國、華夏、博時等基金公司一同被稱爲業內老十家。成立之初,華安基金股東爲上國投、申銀萬國和山東證券(後改名天同證券)三家公司持股,分別持有60%、20%、20%的股權,2004年公司股權變更,由五家國企背景機構平均持股。

2009年,國泰君安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受讓原股東之一的上海沸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20%股份,正式參股華安基金。2014年,國泰君安計劃進一步收購華安基金股份,但由於一參一控政策,該交易直至2017年才正式完成。此後,國泰君安加速併購公司股份,直至今年5月,華安基金正式成爲其其直屬控股子公司。

發展歷程上,華安基金成立至今20年走的並不順暢,2006年,公司董事長王成明、總經理韓方河因涉嫌違紀被帶走,高層人員巨震。不過,依靠早年的口碑累計和產品先發優勢,在次年的牛市行情中,華安基金體量依然暴增3倍,突破千億級別。而在之後數年,公司歷任總經理最長任期不超過5年,股權頻繁變更又使得各高層主管持續流失。2015年第二輪牛市中,華安基金投研與銷售兩大高管宣告離職,其中投研副總經理尚志民在公司任期內產品長期業績年化達到18%,15年累計回報超過800%。

儘管當年華安基金規模依然實現較大幅度增長,但其體量已遠遠落後於同時期成立的富國、博時等老牌公募,匯添富等新生勢力也在規模上實現了彎道超車。

基金的業績和管理規模呈現高端正向相關走勢,2018年,依靠股東資源和券商渠道,華安基金資管規模實現50%的同比增長,而這也使其成爲全市場屈指可數的業績逆勢上漲公司,以華安創業板50ETF爲例,在基金淨值不斷下跌的背景下,該基金規模從2017年末的2.01億元增至2018年末的91.72億元,增長約44倍;華安日日鑫則從167.68億元增至1365.5億元,一年裡增幅超過7倍。

2020年後,受益資管改革和市場紅利影響,華安基金規模穩定增長,這一增長趨勢同業內大多數公募基本無二,截至2022年2季度,公司資管規模6000億,約爲博時、富國、華夏、南方等公募基金6成水平,其規模、盈利能力和2005年成立的中歐基金大致處於同一區間。

資產配置上,華安基金與與南方、博時基金有共同之處,華安方面混合類權重稍高於債券產品。產品發行數量上,華安基金近年表現較爲激進。在當前全部的368只基金中,僅2020年後發行產品數量就高達207只。

除去上述特徵,由於整體框架和產品結構與南方、博時均較爲接近,華安基金在投資中同樣不習慣滿倉操作,且留有20%以上的現金佔比。然而,從2015年後整體資產配置趨勢而言,過高的現金比重、較低的投資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投資過於保守、基金經理投資水平不足的事實。

投研風格方面,華安基金同樣奉行投研一體化,但因公司總經理變動過於頻繁,綜合而言其風格並不明顯,此外,華安基金目前缺乏足夠知名的基金經理坐鎮,當前公司市場知名度較高的兩位基金經理,劉暢暢有風格飄移歷史,張亮則因突然離職而登上熱搜。

儘管華安基金當前6000億資管規模並不算小,但在發展階段上其大致只能處於國內多數公募2014-2015年時期,彼時匯添富、中歐等後起之秀已經完成股份改革,富國、南方等老牌公募也明確了發展路徑,對於華安基金而言,這一切近兩年纔剛剛完成,在行業資源向頭部聚攏背景下,身爲老牌公募的華安基金,想再進一步仍需付出極大努力,而他的身後,已經沒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