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上淳稱「2成其實救得回來」引批評!陳時中:僅陳述有籤DNR的事實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翻攝畫面

記者黃凱翊綜合報導

臺灣本土COVID-19累計698死、致死率4.9%,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5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死者年齡普遍偏高,9成患者年紀60歲以上,其中約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但有20%的相當比例「其實救得回來」,此話一出在網路上引起討論,有醫師批評這段話對醫護家屬都是打擊,指揮官陳時中對此迴應,「DNR是家屬與醫事人員專業意見的選擇,相信(張上淳)不是說這些人救得回來卻故意不救。」

張上淳表示,死者年齡普遍偏高,9成患者年紀60歲以上,其中約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但有相當比例「其實救得回來」,Icu醫生陳志金臉書指出,每個DNR決定,對家屬來說,都是天人交戰,「相信這句話應該是無心的,但是一句無意的話,聽在當初做這個困難決策的家屬耳裡,卻可能是一種傷害」。

陳志金說,家屬對於不急救的決定,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內疚與自責,心中一定會反覆的問自己,「我這樣的決定是對的嗎?」、「我這樣的決定,對爸爸/媽媽,真的是最好的嗎?」、「「爸爸/媽媽,是會感謝我替他做這個決定,還是會怨恨我?」

但陳志金指出,張上淳說「此波疫情高死亡的原因,是因爲有超過20%的家屬放棄急救,其實救得回來…」這樣的說法,對於當初決定DNR的家屬和醫療團隊來說,是一種打擊!這會讓他們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否做錯了?也會無形之中,加重他們的內疚與自責,而這個影響,可能是一輩子的。

對此陳時中迴應,張上淳教授的說明只是闡述有17.8%的患者有這樣的事實,DNR有相關倫理規定非常明確,由於許多重症患者都是高齡,許多選擇DNR是家屬和醫事人員專業意見後決定,從最早的安寧到DNR推動再到病人自主健康權利法案,都是強調患者在死亡時的生命價值,「每個人選擇不一樣,每個人選擇都要被尊重」,陳時中強調,相信張上淳教授的意思並不是指這些人救得回來卻故意不救,且DNR是經過嚴謹手續與專業意見做出來的討論決定,大家都應該要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只是單純告知大家有簽署DNR這樣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