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之/【美感人物】蔡慶輝: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文/張馨

「那是一種心動感覺。」

ETtoday東森新聞總編輯蔡慶輝說到 「美」,回想起當年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坐在距離一幅莫內荷花真跡5公尺前的長椅上, 20分鐘的時間久久不能自已。「我無法用文字或言語形容,但我感覺到自己砰砰的心跳。」 蔡慶輝說從來沒有人跟他談美的問題,美之於他而言,始終有着心理上難以跨越的距離。

他回想起高中有天放學後回家吃飯,打開電鍋盛飯的時候,發現電鍋下墊着一張紙。因好奇使然,把紙抽出來一看,發現是一張自己小學美術課畫的彩色白蘿蔔。在年輕時候內心曾渴望成爲藝術家,但家裡現實的經濟條件無法負擔,因此他從未接受過藝術的正規訓練,也跟普遍大衆一樣對於美沒有自信。

然而,當蔡慶輝開始一一細數學生時代對藝術的熱愛及嚮往,似乎在藝術的舞臺上,他從未怯場。他將熱情展現在繪畫、篆刻書法藝術上的卓越表現,特別是音樂。他高中的時候第一次聽見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潸然淚下,因此開始接觸聲樂和指揮。而他天生對於音樂有絕對的音感,只要樂器上手就能快速地盡情演奏,高中彈鋼琴大學長笛、5年前拉小提琴,直到1年前多前接觸大提琴之後,找到自己最愛的樂器。

▲ 蔡慶輝對藝術的熱情,展現於攝影、書法等多方面。左爲攝影作品《穿越,可以找到原來?》,右爲書法作品《緣之於我心》(圖/蔡慶輝提供)

「對美的事情,我總是記憶深刻。」

蔡慶輝28歲那年任職聯合晚報記者,他每天晚上磨墨、抄寫《金剛寶讖》,以整整一年的時間抄寫完一卷棉紙。「那是一種無我、無爲、寧靜的狀態。」 他說道。此生難忘的是,當他抄寫到最後一個字時,整卷的棉紙恰恰好用完。此後,筆墨從不離身。當他2011年接任ETtoday東森新聞雲總編輯時,ETtoday網站的第一版刊頭,就是他用毛筆畫下的。爾後,爲了實驗網路社羣的互動,他每日Post一個用毛筆書寫的字在臉書上,引發臉友的熱烈迴響

此外,新聞雲的 「雲」,概念源自於蔡慶輝隨手在會議室白板上畫的一朵雲。蔡慶輝說:「新聞雲的名稱即來自『雲端』的概念,我們從內容的角度思考對龐大內容的『聚合』」,放在『雲端』,透過社羣『擴散』。雲端是前幾年在談的概念,大意是指雲端設備供應商提供網路需求的軟硬體,需求者租用即可。我們是把這概念放在內容的應用上。」

另一方面,收藏中國書畫百幅、熱愛藝術參與的蔡慶輝認爲,創作者在網路社羣時代的自我展示與互動,將改變傳統藝術參與的模式,讓藝術創作接近羣衆。蔡慶輝隨即例舉一位書畫家臉友,即便他在藝術圈並非主流,但是他每天在自己的臉書上發文,卻能引來將近千人的按贊或互動。未來網路社羣的時代,過去由藝術圈所定義的主流或非主流,將有機會重新洗牌。

▲ ETtoday東森新聞雲的 「雲」,概念出自蔡慶輝之手。(圖/蔡慶輝提供)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在創作,我只是直觀的表達、做喜歡的事。」

ETtoday東森新聞雲在2011年11月發揮內容力及社羣力快速成長,創站至今歷時三年多,日均流量1300萬PV背後的策略舵手,就是總編輯蔡慶輝。蔡慶輝過去曾任聯合晚報財經召集人、東森電視臺副總經理兼財經臺臺長、ETtoday東森新聞報總編輯,NOWnews 今日新聞顧問、總編輯,現ETtoday東森新聞雲總編輯、CUE.SOCIAL新立方社羣總經理。工學背景的他,這十多年來媒體工作歷練,讓他對生命有着更多內省。「我相信老天的安排,每個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他說道。

對蔡慶輝而言,開創性的工作讓他充滿熱血,創作性的興趣使他得以在閒暇時怡然自得。料理、拉琴、書寫、攝影、太極的興趣投入,引領他進入「空」 的狀態,體會萬事萬物從無到有、積極的、正面的歷程。在蔡慶輝的生命哲學中,所謂在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槓桿平衡,我想,那該是一種 「心即美」 的境地。

右圖爲蔡慶輝大學時期擔任學校合唱團指揮舊照。(圖/蔡慶輝提供)

--張馨之,《ETtoday東森新聞雲》撰述副總編輯,臺北教育大學藝術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以「人文藝術」爲生涯發展職志,學生時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多年,曾任帝圖科技文化公司公關企畫經理、藝術總監,後接任藝術部總經理。現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兼任講師、裡莎藝術工作室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