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之/ 你我都是「觀光客」

圖、文/張馨

經貿國是會議(27日)中,觀光文化創意及生活產業,仍爲備受矚目的關注議題。此三大產業爲交互循環的網絡,由最基礎的生活產業衍生出文化創意,進而因觀光的開展,壯大文化創意及生活產業,最終以深耕文化、永續經營爲最高指導原則。

理論上,應形成上述良善的循環。然而我們所處的當下,「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漸成爲主導產業發展的要角,因爲觀光客同時具備消費者的身份,更是以視覺重構觀光資源的強大力量。

觀光的基本配備,不外乎一臺相機,透過視窗帶走眼睛所見。英國社會學家John Urry曾言:對20世紀的觀光客來說,整個世界就是一個鄉村都市的大百貨公司。對21世紀的我們而言,John Urry的「世界」不僅是現實生活,還包括虛擬的網路情境

例如社羣網站上最廣泛被分享的題材,多是觀光過程中的視覺體驗。換而言之,社羣網站流傳的觀光訊息,是一種拍攝者刻意營造出的觀感,再被訊息接收者重新解讀。於是觀光的行爲,在虛擬世界重新建構「看」與「被看」的角色

也許富人不需要觀光,因爲他們可以投入大量資金,製造滿足個人生活喜好的情境。如在亞熱帶種植高緯度樹種,營造異國風情花園;囤積數以噸計的印尼玉石,滿足收藏的雅好;或爲上萬件拍賣會標的藝術品,蓋一座私人美術館。富人滿足自己觀看的體驗,同時也躍升成爲被觀看的標的,展現與衆不同的生活品味

觀光客的「看」與「被看」,形成一種新形態的視覺的模組。製造觀光情境給觀光客們享用的公部門、資本家,苗頭對準大衆對於感官體驗的消費需求,於是將區域文化重新洗牌︰在農村建設文化園區、將老舊工廠轉型博物館、在繁華的都會中心重闢一片田地…,以此提高觀光的可看性。於是,後現代的各種觀光資源加速的以一種在地性文化性風俗性的方式普遍化,並重塑了都會與鄉村的景貌

而觀光客用攝影紀錄觀看的過程,再現於社羣網站上,更強化了體驗的需求,刺激更多的觀光行爲。如當我們想了解一個地方時,慣性的使用關鍵字搜尋後,羅列於眼前的是衆人觀光後的產物︰鉅細靡遺的分享此地的視覺體驗。於是我們起心動念,邀約三五好友異地漫遊,轉換成爲觀光客的角色,拿起相機隨拍後上傳,告訴朋友們「我來了」。

或許有一天,我們閒適的倚坐在商店的透明櫥窗前淺嘗咖啡,瞇起眼看着往返的過路人;同時旅人正朝我們行注目禮,或是舉起手中相機按下快門。此時此刻,我們正處在看與被看之間,拍與被拍之間,紀錄與被紀錄之間,並共同建構出一種「無等差」的地域風貌。喜憂參半的是,整個都市、鄉村、山林、海岸…都是我們的咖啡館

--張馨之,1986年生,臺北教育大學藝術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以「人文藝術」爲生涯發展職志,學生時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多年,曾任帝圖科技文化公司公關企畫經理、藝術總監,後接任藝術部總經理。現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兼任講師、獨立藝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