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之/藝術家李奉心內的願景

圖、文/張馨

藝術創作生命歸依

李奉自幼在鄉下成長,大自然遂成爲他的生命印記。至中學接觸繪畫後,特別偏愛對景寫生,他喜歡將自己的寫生作品佈滿了臥室的牆面上,仰臥牀上獨自欣賞。直到高二那年,親友們出錢出力,圓了他舉辦個人展覽的夢想。天性率真豪爽的李奉,爲感謝資助他的親友們,卸展後毫不猶豫將全數畫作分送出去。「我沒有留下任何年輕時候的畫。」 李奉數年來似乎奉行着 「遺物反己」 的哲學觀,深感世間萬物皆自無而來,世事之種種變化皆爲虛無的暫時,因此拋下過去的畫作回到無爲之性、回到自我。這是認識李奉的起始。

爾後李奉接受正規的藝術學院訓練,直至那年父親抱病後,他陷入肩負家庭重擔與創作慾望的矛盾中,藝術創作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擺動着。近三十年來他曾任工程人員、公務員推銷員解說員、教師等工作職務,甚至在淡水河畔開餐飲店。「我三、四十歲的時候,一度迷戀憂傷,羨慕孤兒無牽無掛。」 李奉爲了生存之必須,歷經無數的磨難與煎熬。越過那段蟄伏時期,伴隨着年歲的增長,他逐漸體認到家庭賦予他愛與責任的課題,讓他通過生命層層關卡,進而瞭解愛的深度,及面對責任的強度。終於2010年之後,李奉在命運與機會的牽引下,拋開繪畫技術與論述的包袱,以自體的生命全然的擁抱創作。因爲他知道,作品是他此生最後的見證。

我創作,故我在

▲ 李奉  大象希音 8  壓克力.畫布  60F  2014

若單就結構、形式、色彩、空間等繪畫成因進入李奉的創作理路,或能跟隨他遊移在畫筆沾取顏料後肢體律動而成的視覺表徵:大筆的狂嘯碎筆呢喃;時而靜如止水、時而細流潺潺。瑰麗的粉,如年少的愛戀情懷;絕望的黑,如積澱後的自在坦然。然而在李奉的精神思維中,通過創作的歷程,逐一實踐、尋找、探索,超越自己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同時他深信藝術創作的真諦不僅於作品呈現什麼,而在於生命終將成爲什麼。「因爲藝術是存在問題,非形式問題。」 李奉如是說。

「熟稔,即滅亡。」 李奉認爲人的內在存有如此多的景影,何必貪戀於單一風格的表現?生命歷程如同大地、瀑布、峽谷、川流小草巨木、四時的自然輪動,藝術創作得以讓生命中不同階段深植於內在的潛意識緩緩釋放,進而真誠的面對自己、接受自己。

李奉近期三個系列作品,源自於一種思鄉的情懷。故鄉意指更遠古的根源,是人類共通的情感精神。《飛往靈魂的故鄉》系列作品中,李奉彷彿看見自己生命中熟稔的存在,用了許多流動性的線條,恣意的追尋意識軌跡舞動着,下筆鏗鏘懇切;《秘在形山》系列作品彷如已覓得靈魂的踏石,多是用以紮實的色塊落腳於畫面局部,顏料自在的噴灑滴流環繞於形;近期的《大象希音》系列作品似乎放下了靈魂共感的溯源,進入飄渺無形的創作狀態,此係列作品無一格律、變相萬千,更加衷於內在的灑脫,通過放下、遺忘、記憶與創造,再現於畫布上。

「自由、寧靜願景」 的信念

▲ 李奉《大象希音 19》的創作過程。  大象希音19  壓克力.畫布 180x330x3cm  2014

對李奉而言,「信念」 是驅使他生命向前滾動的齒輪,是一種希望、一種慾望,也是一種夢想。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在 「希望哲學」中,論及人的本質與 「希望」 有着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是人類所擁有的、最富人性的精神,也是使人憧憬未來的正向能量。若以心理分析的觀點而言,藝術創作的內在 「慾望」,則是驅動藝術家的本體通過創作過程的轉化,終以具體的藝術作品來呈現其自身。藝術家追求創作的 「夢想」 源自於人類的文化集體潛意識,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將其比擬爲千萬年積累形成的海牀;藝術家的作品猶如露出海平面的小島,成爲可見與可知。李奉近年來通過 「自由、寧靜、願景」 的精神信念,投射於每一創作段落,在2014年成就了《大象希音 19》(180x330x3 cm) 這件巨幅畫作。

《大象希音 19》緣於李奉的起心動念,當時內心受到揮灑無際的創作狀態所感召,然無庸置疑的,3米3的畫布高度,需要一個更大的工作室。某日他行車在臺北淡金公路旁看到一片農地公告租賃,起價一年300元一坪,心想:若沒有工作室,在田裡畫也行。於是索性向地主租了50坪農地,20坪種植香水檸檬,留下30坪備留爲創作空間。數日之後,巧遇一位同樣來租地種植的退休公務員,閒談間無意聊起他與鄰近下圭柔藝術家熟識,透過此人的悉心引薦,李奉的《大象希音 19》,在因緣環環牽引下覓得歸所。

當代西班牙畫家米羅曾如此描繪他的創作經驗:「…我認爲創作最重要的,是要能在工作中去感受那個起點,以及推動這個起點的那份震撼。」 催生李奉創作的自由意念,猶如西班牙哲學家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所比擬的那顆爲自己選擇飛行路線與落點石頭;將石頭拋擲出去的那一剎那,如同面對一張空白畫布下筆的剎那;畫筆衷於心靈的自由而起落,直到署名的那一刻嘎然而止。觀看《大象希音 19》的畫面中,形形色色一層一層的攢入畫布的經緯織線,非舞動跳躍,非氣勢聲張,非師於造化的偶然,而應是中得心源的必然。《大象希音 19》出奇的寧靜且穩若於山,隱隱之間,引領觀者通往李奉心內願景的所在。

--張馨之,《ETtoday東森新聞雲》撰述副總編輯,臺北教育大學藝術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以「人文藝術」爲生涯發展職志,學生時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多年,曾任帝圖科技文化公司公關企畫經理、藝術總監,後接任藝術部總經理。現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兼任講師、獨立藝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