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助陣女兒張末:謀女兒謀女郎是傳承(圖)

(原標題張藝謀助陣女兒張末:謀女兒謀女郎是傳承(圖))

3日,張藝謀、張末父女兩代導演齊齊現身北京電影學院,爲即將於12月9日上映的張末電影導演作品《28歲未成年》造勢,這也是張藝謀首次現身助陣爲女兒導演處女作宣傳活動。值得一提的是,《28歲未成年》上映時間僅比張藝謀導演的《長城》早一週,中國電影自市場化以來將首次出現父女兩代導演同檔期對決的場景

張末 與父親比賽是一場聯歡

今年的中國電影圈涌現了很多表現出色“影二代”,從捧出了兩位金馬影后曾志偉之子曾國祥,到與父親搭檔把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一句頂一萬句》搬上大銀幕劉震雲女兒劉雨霖,再到導演處女作即與獲獎無數的父親的電影新作同檔期對決的張藝謀女兒張末。劉震雲和曾志偉都陪着自己的孩子跑了好幾站宣傳,忙於《長城》後期製作的張藝謀昨天才第一次亮相張末新作的宣傳活動。

《28歲未成年》講述的是28歲的女孩涼夏遇到生活感情困境,有一個機會讓她回到17歲的心智,她在這個過程中發現17歲的自己具有她現在已經丟失的美好。張末回想自己17歲的時候國外讀書英文不好還要和美國本土學生競爭,壓力非常大,“我當時的夢想是考一個好大學,甚至都沒有時間想要讀什麼專業。17歲的階段覺得什麼都可以做,包括去哥大建築,後來發現建築不適合自己,就給大張導打電話問建議。他建議我是不是可以嘗試一下學導演。我那時候還不太甘心,覺得導演40歲以後學都不晚。”然而,後來選擇讀導演的張末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就要與著名的父親打擂臺,“他當時就說過,我怎麼拍也拍不過他,讓我做自己。所以現在我沒有壓力,與其說是比賽,我更願意把這看成一次聯歡。”

張藝謀 大學曾經是遙遠的名詞

和張末這一代人不同,張藝謀的17歲是在中國變化最大的時期度過的,個人被歷史的洪流捲進去漂流沉浮,“我17歲的時候上山下鄉,去陝西農村。大學對我來說,是非常遙遠的名詞。”張藝謀表示,自己那代人當時完全不由自主地隨着大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不像現在倪妮、張末這代年輕人,無論如何都有自己的一個基本想法。

張藝謀28歲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上大學,30歲開始做導演拍電影,如今張末也是30多歲開始導自己的第一部電影,父女倆都認爲這是一種奇妙的機緣巧合。張末說:“我父親28歲上大學,30歲拍《紅高粱》,我拍這部電影的年紀跟他(拍《紅高粱》的時候)差不多。這部戲講的又是28歲的神奇,我覺得特別有緣分。”

事實上,張藝謀和張末第一次工作上的合作是《金陵十三釵》。當時張末在劇組裡擔任演員副導演。而《28歲未成年》的女主角倪妮,恰恰是憑藉《金陵十三釵》出道的“謀女郎”,加上昨天到場的嘉賓佟大爲,幾乎就是再現了《金陵十三釵》劇組全貌。張藝謀對“謀女兒”跟“謀女郎”的合作也很感慨,他笑着說:“謀女兒 和 謀女郎這個話題很有趣,但我自己還是把它看作是一種傳承,是中國電影的一種傳承。我們其實可以在很多方面都看到這種傳承。”

記者觀察

一場對話,兩種稱呼

昨天是張藝謀第一次爲女兒的導演處女作站臺。相較於劉震雲全程陪着獨生閨女劉雨霖宣傳《一句頂一萬句》、曾志偉從首映式開始陪着兒子曾國祥跑《七月與安生》的宣傳,張藝謀作爲父親對女兒的支持似乎顯得有些不夠。不過,考慮到他的新片《長城》也要上映了,比當時的曾志偉、劉震雲忙得多,這樣的“不夠”也完全可以理解。

張藝謀上臺時,張末到臺邊去接他,兩人像老朋友一樣拍拍肩膀,看上去很親密。但值得玩味的是,張末在這場對話中提到張藝謀,用了兩種不同的稱呼——“大張導”和“我父親”。

張末在講述自己17歲到美國讀書的往事時第一次提到了張藝謀,用了“大張導”。當時她在哥大讀建築,快畢業了感到迷茫,打電話給“大張導”問建議。

嘉賓佟大爲的到來,讓現場頓時變成了《金陵十三釵》劇組的懷舊場。這個節點之後,張末提到張藝謀用的稱呼就逐步從“大張導”變成了“我父親”。在說起倪妮的第一次大銀幕表演的時候,她說同意“大張導”選演員的原則;之後說起28歲的巧合時,她說“我父親拍《紅高粱》的時候”;對話到尾聲的時候,張末表示“要向我父親致敬,沒有我父親沒有這些前輩,我也到不了這裡,當不了導演”。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不會有兩種完全一樣的父女/父子關係。但在不同語境下變換的稱呼,或許可以作爲外界好奇張藝謀父女關係的一個細節佐證

北京晨報記者 楊蓮潔/文 柴春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