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爾東專欄》以「德」報怨

爲對抗疫情江蘇省中醫院互聯網醫院與德國醫學會進行跨洋「雲」連線。(中新社

德、日兩國二戰投降之後,德國基礎產業幾乎全毀,但德國向世界懺悔,憑靠其改過自新,成爲戰後工業經濟大國,獲得世界普遍尊敬。

日本基礎產業約80%未被戰火波及,日本投降後,依附美國,受美國的庇護在韓戰越戰爲美軍生產、提供軍需,並淪爲美國大兵輪休渡假場所,美國好萊塢經典電影《秋月茶室》,就是以日本渡假場所爲背景的感人愛情故事,以此構建其經濟數十年,日本終也成爲戰後工業經濟大國。

這一度讓日本戰前自大心態有所復萌,稱「日本可以 (對美國) 說不」,但事與願違,美國纔是可以對日本說不的國家,主要是因日本戰後發展出來的經濟產業,對美國有很大的附庸性,這種脆弱,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就很明顯被曝露出來,廣場協議對日本並非完全無益,有如當時新加坡「揠苗助長」式的匯率驟升,《廣場協議》讓日本很快就躋身西方高收入國家羣。但日本當時政經結構與新加坡不同,處理匯率動盪的「防震器」不足,日本「失落的數十載」於焉開始。

自1985年後至今的35年裡,日本成長基本上更依賴美國的成長,雖能保持其工業經濟大國地位,相對於許多新興經濟體,日本的發展是越來越落後了。深刻觀察,日本依附美國,拒絕懺悔戰爭罪行,纔是日本近20年日漸沒落的最直接緣故

戰敗投降導致日本有大量美軍進駐迄今,日本雖是經濟大國,卻不算是獨立國家,日本對美國的依賴慣性和其沒有勇氣懺悔戰爭罪行,一定程度影響着戰後中日兩國關係。

美國MIT政治學博士何亦蘭的《中日關係正常化40年風雲》,分析日對華的友好/不友好,1980年爲80%/20%,2002年二者相當,2013年分別是20%/80%,與1980年的情況剛好相反。這也印證了戰後的中日關係的不穩定性

早期因國際禁運與制裁中國對日本產業科技的依賴程度很高,但自改革開放至今40年來,中國年GDP增速約達10%以上,按理說日本也會隨中國的水漲船高而快速成長,但事實並非如此,40年來中國經貿四海開花,已經成爲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早已不必是日本的最大貿易國。德國統計局2019年3月6日稱,2019中國連續4年成爲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貿易額2057億歐元

德國外貿與投資署總經理稱,「這顯示了中國市場對德國的重要性,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帶來了挑戰,但基礎資料表明兩國的發展是積極的」,德總理梅克爾近日的全國電視講話稱,此疫情是自二戰以來德國的最大挑戰,世衛組織WHO讚歎中國實現本土確診例零增長爲「驚人成就,讓世界對抗疫有了信心」,中國應派專家赴德,傳授疫抗經驗。有媒體報導,中德合作研發新冠疫苗將於4月底首次臨牀試驗大陸與德國關係將持續提升。

有鑑於日本對華的搖擺不定性,與德、日科技產業的相當重複性,中國產業宜大幅度以德國產品取代日本相應產品,以德(國)報(日本之)怨,當今唯有通過中國經貿,才能幫德國比較快速成爲世界第3大經濟體。

作者太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