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直指家宴的烤鴨革命,真香!

相傳,朱元璋“日食烤鴨一隻”

兒子朱棣也遺傳了老爸的口味

遷都北京

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烤鴨高手

很快北京烤鴨名聲大噪

成爲官府人家席上珍

萬萬沒想到

600年後

3個男人

發起了一場烤鴨革命

讓舊時王謝堂前鴨

飛入尋常百姓家

今天,海爾君帶大家走進

3位烤鴨生態合夥人的故事

烤鴨輸出完美無瑕(來源:本站科技頻道

張偉利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幹了35年廚師,是知名的國宴大廚,其所獨創的一口酥北京烤鴨,是他一輩子的榮耀

爲了將一口酥烤鴨發揚光大,張偉利還專門在北京二環開了一家烤鴨店店名爲菜適口。

遵循古法烤鴨製法,張偉利爲食客們精心烹飪每一隻烤鴨,從選鴨到配料再到工藝用料講究,幾十道工序一道不落。

鴨子要選用地道的北京填鴨,郊區順義散養的40天填鴨尤其好。”

北京烤鴨製作繁瑣只能堂食家庭廚房很難做得出。作爲一道硬菜,北京烤鴨在古代是宮廷御膳,尋常人家也只有在婚慶宴席上才能吃到一次。

即便是現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常常吃。

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一位外地朋友來北京,剛入行的張偉利請他吃本地菜,家裡沒法做烤鴨,就去了全聚德,“我印象很深,102塊錢,頂我一個月的工資!”

而現在,很多人到北京旅遊出差都會特意到店裡嘗一下地道的北京現烤烤鴨,也會順道帶一隻回去。

但是長途跋涉冷卻後的烤鴨,又失去了剛出爐時的鮮美,“體驗不好只會砸了招牌。” 奮鬥半生,榮耀加身,張偉利追求的不是賺錢,而是如何讓烤鴨走進千家萬戶。

讓烤鴨不再是一件難事,不再是一件貴的事情,而是各地普通家庭到能方便快捷吃到的一道美食,是張偉利這幾年思索的,但一直沒有想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與張偉利的情懷嚮往不同,丁宜幫轉型探索,卻是迫於實實在在的生存壓力。

2009年,在北京郊區風景宜人的雁棲湖畔,丁宜幫成立了雁棲福養殖廠,算上父輩老丁家養殖北京填鴨已有30年曆史,養殖範圍覆蓋京津方圓200多公里。

老丁家的北京填鴨是諸多烤鴨店、酒店和連鎖餐飲店北京烤鴨的重要來源,年產600萬隻經常供不應求,張偉利家的烤鴨店用的就是他家的鴨子。

憑藉正宗北京填鴨這一優勢,丁宜幫從來沒爲銷路愁過,但是今年的疫情卻打了他個措手不及。

因爲疫情,烤鴨店、酒店關門停業。丁宜幫家的鴨子一下子沒有了銷路。

而用來做北京烤鴨的填鴨要恰好40天,漫長的等待中,丁宜幫眼看着自己的鴨子一天天變老,最後只能賣鹹鴨蛋自救,提前孵化的鴨苗也只能就地活埋

“不能坐以待斃。”疫情期間,賦閒在家的丁宜幫想:既然人們不能去店裡吃烤鴨,那就找線上渠道吧!直接將烤鴨賣給家庭用戶,豈不是降低了風險?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談何容易。

與此同時,爲了滿足不斷迭代的用戶需求,海爾廚電創客張瑜轉型做食聯網

他計劃以廚電爲觸點並聯產業上下游企業一起共創,讓用戶在家就能方便快捷的吃到高品質美食。

今年上半年,張偉利和丁宜幫遇到了張瑜,三人一拍即合,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爲什麼不用預製菜的方法,提前預製生鴨胚?”

一語點醒夢中人

而把烤鴨做成半成品的預製菜,從來沒人做過,這需要顛覆整個烤鴨行業的運營模式

這不是一個廚師能做到的,也不是一個養殖場能做到的,需要從食材、工藝,再到配送、廚電功能的全鏈路創新。

於是今年,3個人便開始探索之路,最困難的就是生鴨胚製作標準的摸索。

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他們就在家裡一遍遍實驗:

-18℃的鴨胚,200℃的烤箱溫度,70%的溼度……這些數值都是經過上千次的嘗試後得出的最佳口感數據。

“一人一個烤箱,一天能烤廢10只鴨子,全家人每天都吃烤鴨吃到崩潰。”

疫情在家沒有專門工具,就用嘴吹鴨皮,一直吹到腮幫子發炎;沒有標準流程,就跟海爾廚電一起研究更新烤箱程序,不給化凍時間,直接烤出來。

有品質的家庭北京烤鴨就是這麼一遍又一遍試出來的。最終,食聯網烤鴨一經上線賣出10000只。

爲了更好的滿足不斷迭代的用戶需求,海爾食聯網平臺上吸引了養殖戶、廚師、加工企業、廚電冰箱、物流、烤鴨輔料……越來越多的生態合夥人匯聚共創。

通過廚藝數字化、菜品標準化、家電物聯化等一系列賦能,海爾食聯網不斷滿足各方需求,讓用戶在家可以做出大師菜。

物聯網的時代海爾食聯網可以讓食材更安心,可以讓存儲更新鮮,讓烹飪更簡單,讓生活更有趣。

海爾食聯網的願望是讓更多的人打破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可以在家庭裡面更方便快捷吃到正宗的有品質的美食。

這是一個模式的顛覆,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