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足以讓有才華的你多折騰幾次!

作者:與歸(澎湃新聞

“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的微博超話,現在已有9674.9萬閱讀,1.9萬個跟帖。有人發表離職感言,大有逃離苦海的解脫之感;有人糾結是否離職,還在觀望。

媒體報道中,幾位已從銀行離職的年輕人,轉去創業、做會計、考公務員,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賽道。離職原因包括,工作技術含量,沒成就感,收入低,還要拼酒,但有個說法很有代表性:我努力考上985、211,不是來當櫃員的。

與這種離別相反的是,前不久,一些銀行因筆試題難,接連上熱搜。有多難?網友調侃爲“院士考試”,不僅體量超大,還涉及包羅萬象的龐雜知識。

圍城內外,進進出出,當然不是銀行的專利,而是很多行業真實寫照。銀行受到更多關注,還是因爲一種反差:曾經的“鐵飯碗”有多光鮮誘人,如今經歷過的人就有多扎心致鬱。

我覺得這不算壞事。一個行業的熙熙攘攘,代表社會流動性,也就有活力。一汪寂靜的死水,才讓人窒息。

對年輕人來說,“逃離”也不天然是負面色彩。很多時候,它僅是一種試錯。年輕本身就意味着資本和機會,不多去試試,怎麼知道人生有多少種可能,知道自己適合和喜歡什麼呢?

某機構去年發佈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顯示,當代年輕人第一份工作在職時間顯著縮短,95後平均第一份工作只幹7個月就離職,90後則是19個月。

社會提供了更多機會,年輕人擁有更多選擇的結果。這是一種雙向選擇,也是人才的自然流動和優化配置。

我的一位同學畢業後在杭州一家銀行工作,至今已經換了好幾家單位,但始終在銀行業。他說,“每家銀行不一樣,感覺還是看性價比。”在他眼裡國有銀行工資低,考覈沒那麼嚴格,做多做少收入區別不大;一般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競爭激烈一些,任務考覈更嚴格,收入相對高一些。

職業崗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年輕人對待基礎崗位的心態。因爲讓剛走出校門畢業生,到基礎性崗位歷練,是職場的普遍規律。比如做記者的,很多新人先要去接聽熱線;做律師的,要從整理案卷做起。

一個崗位不被喜歡,有其本身的原因,但顯然也和個人的心態有關。就算是當櫃員,有人把它當進步的絆腳石,也有人把它當提升的墊腳石

如果努力了,發現還是沒辦法適應,自己也有能力跳槽那大可換工作;如果沒有,與其抱怨,不如把眼前的、手頭的工作,一點一滴地做好。

我也覺得,年輕人換工作要長遠考慮、慎重行動,但也不必過於糾結一兩次的抉擇。雖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時代的浩瀚,足以讓有才華、有堅持的年輕人,多折騰幾次。

現代社會的行業和工作,吸引力也是流動的。此前,“逃離互聯網話題喧囂一時。某平臺發佈的《2020金融科技人才流動趨勢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金融行業成爲互聯網人第二大熱門轉行去向,僅次於房產建築行業

可見,現在不僅有“你之蜜糖,我之砒霜”,還有“昨之蜜糖,今之砒霜”。已經很少有人能在一個行業、一個單位、一個崗位,從職場萌新干到退休了,“流動性”纔是最大的不變。

每個崗位都有價值,每個行業也都有難言之痛。在流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在穩定中踏踏實實做下去,終將實現人生價值。夢想遠方,但通往夢想的路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