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軍事院校師生同臺比武:老師竟輸給了學生

科技+”“網絡+”融入訓練取得成效

這場比武老師竟輸給了學生

火力杯”師生同臺比武競賽現場受訪者供圖

實彈設計科目保障難度大、訓練成本高,現在我們結合模擬訓練系統智慧教室與在線課程,讓學員不動裝備便可隨時隨地進行全員訓練。

任利

陸軍炮兵防空學院鄭州校區某系副教授

“我申請覆盤覈對分數!”看着自己一向拿手的科目竟然被學員反超,和學員同臺競技的教員瞿昆一臉的質疑和不相信。

“不可能吧,教員組竟然在優勢科目上失利了?!”現場學員也議論紛紛。指揮所內,一場覆盤會正在展開。“學員參賽組在引入精度和發射時機的把握上比教員組更精準,學員組勝!”現場裁判一錘定音。

近日,豫北某地,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鄭州校區某系第四屆“火力杯”師生同臺比武競賽進行得如火如荼。出乎意料的是,“某車受控調轉”“某雷達OS標定和正北標定”“副彈箱裝彈”“集火射擊”等16個競賽科目,有一半科目學員戰勝了教員。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帶着疑問,記者走進了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鄭州校區。

師生同臺比武,既是動力也是壓力

“一組二組!西北方向,三組四組,東南方向,搜索目標!”指揮所內,操作模擬指揮系統的學員徐文口令乾脆利索,“一班完成射擊!擊毀敵機4架,人員裝備無損傷!”指揮所外,看見彈前顯示屏上的模擬目標“空中開花”,學員李澤宇興奮得和隊友擊了個掌。此時,不遠處的障礙場上,揹着新型模擬訓練彈的主射手顧攀剛通過障礙物,瞄準了遠處的無人機靶標……

看到學員們的優異表現,該系主任王風華滿心歡喜。時間回到幾個月前,系黨委會上王風華擲地有聲地表示: “要響應習近平主席開展羣衆性大練兵活動的號召,通過多元化的訓練模式打通課堂戰場最後一公里。”

今年“火力杯”師生同臺比武競賽瞄準的就是這個目標。然而,“打通課堂與戰場最後一公里”又談何容易?

對此,該系某教研室主任張鵬介紹道:“在前期的組織籌備中,我們引入‘防空奇兵―2019’的比武形式,以軍事訓練大綱爲標準制定比賽規則,堅持按綱施訓。”

“防空奇兵―2019”比武競賽中,防空旅(團)長、防空營營長、戰鬥班組(火力單元)3類對象參加,採取差異性比、融合式考、連貫化作業的方式組織實施,既引導部隊在融合比拼中互促提高,又區分類別層次全面檢驗實戰能力。這次,他們又圍繞提升教員“教學力”,磨礪學員“戰鬥力”,提升科技強軍、爲戰育人的針對性,做出了師生同臺比武的調整。

“創新訓練模式,應用諸多科研成果,向‘科技+’訓練要戰鬥力,實現在比中練的目的,達到在賽中學的效果。”張鵬說。

亦師亦友同訓練,教員學員共苦甜。既是士官教員,也是“火力杯”參賽選手的瞿昆說道:“師生同臺比武,既是動力也是壓力。‘教學力’和‘戰鬥力’迸發聯動效應,不僅對教學成果是一種檢驗,對今後的教學重點也有很強的指導作用。特別是比武競賽中創新元素、科技元素的應用,也對磨礪學員‘戰鬥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入科研成果,既強支撐又強牽引

“一組就位,二組準備區待命,其餘人員注意觀察動作!”隨着值班員發出口令,學員孫希彤跑步就位,舉起訓練彈。5分鐘的操作時間結束,他回到座位上,看着其他戰友的操作,露出羨慕的神情。

“一早上摸到導彈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10分鐘!”小孫捅了捅身邊的戰友吐槽道。

“爲戰育人到底怎麼育?這樣的訓練方法是否高效?”該系協理員姜陽對學員訓練時這種“少數練多數看”的狀況開始反思。在隨後的系黨委會中,他大膽發言:“讓學員在訓練場上坐冷板凳就是對戰鬥力的不負責!”

恰逢裝備升級換代,在校區黨委的大力支持下,該系組織領域專家深入基層調研,將指導部隊訓練過程中得到的反饋結果梳理成冊,抽調技術骨幹研究論證,定下方案。着眼爲戰育人的目標,採取軍地共同開發的方式,該系研發升級出各類地空導彈模擬訓練系統,同時配套建設智慧教室,打造軍事職業在線課程,讓“科技+”“網絡+”融入訓練,催化戰鬥力生成。

“實彈設計科目保障難度大、訓練成本高,現在我們結合模擬訓練系統、智慧教室與在線課程,讓學員不動裝備便可隨時隨地進行全員訓練。課堂中引入科研成果,強支撐又強牽引,不僅讓訓練更加貼近實戰,而且從訓練系統和學員的反饋來看,這樣的訓練效果更好。此次‘火力杯’比武競賽中,這些成果也得到了應用和檢驗。”該系副教授任利介紹道。

如今,“少數練多數看”的現象已經成爲了訓練場的歷史。“現在的訓練更加貼近實戰化,也更加綜合化,多樣化的模擬訓練系統能同時對我們的指揮技能操作技能展開訓練,感覺上課更充實有勁了!”摸着手中的新型模擬訓練彈,剛比賽完一個科目的孫希彤欣喜地感慨道。

探索競賽機制,既練技能又練指揮

“據上級空情通報,前方敵機抵近偵察,上級命令我部迅速佔領陣地!”剛機動至百餘公里外的目標地域還沒來得及休整,刺耳的警報聲就驟然響起,“戰鬥”即將打響。

指揮車內,擔任學員模擬連連長的學員丁錦下意識看向了身邊的導演部教員,反常的是,教員沒有像往常一樣指導他該如何應對,而是默不作聲地舉起了手中的打分板。

接收遠方空情、雷達開機轉爲臨戰狀態……接踵而至的險情被一一解決,全程跟進的導演部教員對照考評標準逐項打分,最終判定此次成績爲優秀。

“很難想象,這麼靈活機動的處置方式,是出自一名大四學員的指揮。”比武競賽實裝演練階段的覆盤會上,教員們紛紛稱讚道。

這次比武競賽中,他們創新競賽機制,讓“教學力”和“戰鬥力”迸發聯動效應;堅持教研一體,讓“少數練”和“多數看”變成了歷史;致力綜合塑造,讓“教員導”和“學員做”成爲基本組織模式。

該校區某學員隊模擬連骨幹王璽賢告訴記者:“不管是擬製前期機動的方案計劃,機動過程中的組織指揮,還是設置後期的訓練場地,教員都只是在關鍵方向上進行了指導,組織實施都是由學員自主完成的。”

“在以往,我們比較習慣於‘教員組訓學員受訓’的組織模式,但從部隊調研的反饋情況來看,這樣的組織模式往往不利於學員個人能力的提升。”該系萬明傑教授介紹道,此次“火力杯”比武以部隊作戰任務需要和學員崗位任職需求爲牽引,吸收借鑑跨區基地化訓練經驗,單獨設立導演部,探索“學教一體,導訓分離”組訓模式致力綜合塑造,讓學員在全程實裝實案中既練技能又練指揮。

記者看到,此次“火力杯”比武競賽中的種種“出乎意料”正是該系創新組訓模式、向“科技+”訓練要戰鬥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結出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