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博物館:西津渡旁訪吳風

西津渡旁訪吳風(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江蘇鎮江西津渡,是長江邊上一個著名的千年渡口。三國時期,這裡曾駐有孫權的東吳水師。歷代文人留下了不少與西津渡有關的詩詞名篇。

鎮江博物館就坐落在西津渡旁,原館舍爲英國領事館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改擴建後的鎮博是一座花園式的博物館,秀雅的建築與蓊鬱的草木相映成趣。

鎮江博物館珍藏着4萬餘件(套)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03件(套)。館內常設青銅器、陶瓷器金銀器工藝品、佛教文物等專題展覽。

青銅器映照古吳遺韻

西周及春秋時期吳國青銅器是鎮江博物館的特色館藏之一。吳國青銅器在形制、紋飾、鑄造工藝上受到中原地區青銅文化影響,又具有獨特的地域風格

走進青銅器展廳,鎮江出土的各式青銅器映入眼簾。與莊重渾厚的中原青銅器相比,吳國青銅器更顯輕巧清秀,其合金配方中鉛的含量大於錫,色澤也有別於其他地區的青銅器。

1976年出土於鎮江丹陽司徒公社西周窖藏的青銅鳳紋尊,是鎮博館藏青銅器中的國寶級文物。尊是商周時期重要的祭器和酒器。青銅鳳紋尊高30釐米,口徑41釐米,通體紋飾華麗精美。口沿下有一組連續的鳥紋腹部雲雷紋作底主體爲兩對大鳳鳥紋,鳳鳥展翅挺立,眼睛炯炯有神。鳳鳥之間點綴着兩隻小型動物紋飾,形似蛙或龜,專家推測爲一雌一雄,可能是族徽。

青銅鳳紋尊的造型、紋飾與陝西扶風出土的豐尊頗爲相似,但器型更開闊,紋飾細節有所不同。它體現了吳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表明當時吳國青銅器鑄造水平不亞於中原。

西周鴛鴦形尊是吳國青銅器風格的典型代表。全器素面無紋飾,整體作鴛鴦形,造型逼真寫實,富有生活氣息。鴛鴦體型豐腴,昂頸平視,頭頂一冠,背部設一喇叭形口,雙腳並立,與後部一螺旋形支柱共同支撐全器。商周青銅器中有不少仿鳥獸形狀的器型,如鳥尊、牛尊、虎尊、象尊等,而用江南水鄉的鴛鴦作尊的形制則較爲少見,體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

釉瓷見證漢代風俗

陶瓷展廳展出文物近200件,年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清代,以兩週時期幾何印紋硬陶、原始瓷、六朝青瓷、清代官窯瓷器爲大宗。

展櫃裡有一件東漢時期的黑釉小罐,現在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當時卻是稀罕物件。黑釉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出現時間約略在東漢中晚期,通常以氧化鐵作呈色劑,早期的黑釉瓷器成功作品發現不多,到兩晉時期才臻於成熟。

這件黑釉瓷罐出土於鎮江丹陽一座漢墓中,高3.7釐米,口徑3.5釐米,十分小巧。罐胎紫褐色,釉層豐厚,釉面滋潤,色黑如漆。小罐頸部有兩個對稱穿孔,可以繫繩懸掛,專家推測爲鳥食罐。該墓葬中還出土了一件銀錯金銅帶鉤,有“永元十三年五月丙午日鉤”銘文,東漢永元十三年即公元101年。紀年銘文的發現,使這件小罐成爲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有紀年可考的黑釉瓷器。

漢代有養鳥的風氣,李商隱的《義山雜纂》中說:“至漢而養鸚鵡者紛紛矣。”作爲養鳥標配的鳥食罐,不單有喂鳥的功能,還成爲養鳥人炫耀的資本。這個黑釉瓷罐,正是漢代養鳥之風的佐證。

元代青花雲龍紋瓷罐是瓷器展廳裡引人注目的精品。罐腹飾有云龍紋,採用先刻後畫的工藝製成,是制瓷工匠棄刀用筆過渡時期的佳作。龍小頭細頸,身肢矯健,四爪強勁,騰躍於雲中,活靈活現。此罐出土時,罐內裝有一批元代銀器,其中一隻銀盤刻有阿拉伯文回曆紀年銘文,爲回曆七百一十四年一月,即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它爲考證此罐大致的年代提供了依據。

金銀器鐫刻大唐盛景

金銀器展廳裡,一件件精美文物鐫刻着古代鎮江的繁華印跡。鎮江是大運河的重要流經地,唐代以來,隨着大運河的繁榮,鎮江的經濟文化日益發達。“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經濟重心南移,南方逐漸成爲金銀器製作中心,尤其是鎮江等地,金銀器工藝十分高超

鎮江丁卯橋是出土唐代金銀器的三大著名窖藏之一。丁卯橋附近曾是碼頭,大批貨物在這裡集散。1982年在丁卯橋發現的唐代窖藏中,金銀器多達956件,總重量達55公斤,器型包括酒器、食器、盛器及女子梳妝用的髮釵、手鐲等。

經專家鑑定,這批金銀器均爲晚唐遺物。不少器物的底部、側面或是不顯眼的位置上,都鏨刻着“力士”銘文,專家推斷“力士”可能是當時金銀器的一個品牌,有名牌商標的含義。從這些金銀器的紋飾可以發現,晚唐金銀工藝品已將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很好地融合。細密繁複、象徵性較強的波斯風格紋飾被吸收消化,加入了中國人喜愛的魚紋、鳳紋等紋飾。

鎏金雙鳳紋帶蓋銀盒是這批文物中的珍品。銀盒通體鎏金,蓋面高高隆起,似一朵覆蓋的蓮花。蓋面錘刻花紋以銜草翱翔的雙鳳爲主體,周圍環繞8對飛雁,並間以纏枝蓮紋和魚子紋。蓋口沿和盒身上腹部均刻有8對奔鹿,下腹部鏨刻8朵牡丹團花。高圈足一週刻10只大雁,足邊緣刻變體蓮瓣紋帶。

此銀盒造型華麗端莊,鏨刻的花鳥動物纖毫畢現,神態生動,體現了唐代金銀器製造的高超水平。雙鳳、對雁、雌雄雙鹿和蓮花、牡丹等圖案寓意百年好合、富貴團圓,反映了古人的吉祥觀念。盒外底部刻有“力士”“伍拾肆兩壹錢貳字”字樣,標明品牌及銀盒重量。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請人伴十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律事五分……”這是唐代的酒令,來自丁卯橋出土的一套銀鎏金酒籌筒。這套酒籌筒是跟酒旗等酒宴文物一起出土的,由龜形座和圓柱形筒兩部分組成,造型奇巧,紋飾繁美。龜背中央設雙層仰蓮,上承圓柱形筒。筒蓋周飾卷邊荷葉紋,頂紐飾蓮花。蓋側飾鴻雁及卷草紋、流雲紋,蓋紐與邊沿有銀鏈相扣。筒身正面鏨雙線長方框,內書“論語玉燭”四字,兩邊一龍一鳳盤繞,襯着纏枝花葉和捲雲紋。

酒籌筒內盛放着50根長方形酒籌,上面刻有《論語》文句和飲酒規定。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上客五分”,就是說朋友來了,大家都高興,酒筵上的貴客都喝半杯酒,主人不用喝。這組酒宴行令專用器在唐代出土文物中屬首次發現,反映了大唐盛世熱鬧多彩的酒文化,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工藝品折射文人雅趣

工藝品展廳的近百件文物以明清時期爲主,分爲金屬、漆藝螺鈿、絲綢、雕鏤、文房用品、玉石雜件六大類,展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精湛技藝和審美格調。

宋代是團扇極盛時期,也是扇面繪畫發展相對成熟時期。南宋周瑀墓出土的雕漆鏤空團扇,渾圓光潤,工藝精巧,是難得一見的宋扇珍品。

周瑀是宋代的一位太學生,墓中隨葬的團扇應是他生前所愛之物。扇柄頭部刻有“君玉”二字,或爲周瑀之號。扇面呈橢圓形,細木杆爲軸,竹篾絲爲骨,左右兩側各以月牙形扇託託護扇面。扇面裱紙施杮汁,素面無紋。扇柄採用脫胎和剔犀兩種髹飾工藝製成,形似橄欖,中間略粗兩端稍細。柄把鏤空,透雕3組如意雲頭紋飾,鏤空花紋可圍繞杆軸自由轉動。扇柄表層髹黑漆,約5毫米寬的鏤空刀口處可看到十多道紅漆,每道間以黑漆,細若髮絲。這件團扇所用的鏤空雕漆工藝在以往出土的文物中極爲少見,是國內考古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善的雕漆器之一。

清陳鳴遠手製紫砂筆筒、象牙八仙上壽臂擱、齊白石刻青田獅子鈕大石印……琳琅滿目的工藝品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欣賞,讚歎不絕。

目前,鎮江博物館正在進行改擴建工程,未來將展示鎮江近現代史,還將設立青少年活動中心、小影院等,拓展公共教育服務。

尹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