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分奪秒 戰“疫”中的高校科研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高校科研工作者也在進行着與時間賽跑的“戰役”。從1月下旬起,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紛紛啓動一批應急科研攻關項目,在這場戰“疫”中貢獻高校科研力量

作爲清華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從事傳染病病毒研究30餘年,曾經主導或參與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中東呼吸道冠狀病毒等新發突發高致病性病毒研究。而身爲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新泉,主要研究方向爲結構生物學。二人從2012年的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開始,就在病毒基因蛋白抗體疫苗等研究領域多有合作。從1月10日開始,他們就迅速組建團隊,過年期間和學生一起留校攻關課題,克服春節期間進行實驗的各種困難,在實驗室裡爭分奪秒。從早上7點到晚上12點,實驗室從沒閒着。

新冠肺炎重症病區的部分護士合影。在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C棟10東新冠肺炎重症病區,有近60名護士。“最棒”“加油”“戰士”“超美”……他們每天都會在一次性防護服上寫下名字和祝福,激勵自己和同伴。面對疫情,她們從容淡定、積極樂觀,這些白衣天使是最可愛的人。(王毓國攝)

幾天前,張林琦和王新泉合作,揭示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瞬間與人細胞複合物的結構,解析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與人類受體的晶體結構,準確定位出二者的相互作用位點,闡明瞭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導細胞侵染的結構基礎及分子機制。據悉,團隊目前已開啓動物實驗階段。張林琦和王新泉都期待新技術的出現能夠通過“綠色通道”進一步加速,儘早爲擊退病毒帶來轉機。

據悉,西湖大學周強教授團隊也成功解析出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蛋白與新冠病毒RBD的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齊建勳研究團隊解析了新冠病毒RBD與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這些信息與清華大學張林琦團隊的結構研究互爲支持、互爲補充。

病毒檢測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一環。病毒檢測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着隔離、診斷、救治等一系列工作的效率。日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丁丹教授團隊與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鄭磊教授團隊、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及相關生物醫藥企業的科研團隊聯合攻關研製出新型冠狀病毒抗體聯合檢測試劑盒。其中的快速測試卡可在15分鐘左右完成檢測。該方法有望突破現有核酸檢測方法對人員/場所的限制,縮短檢測用時,提高便捷程度,推動診斷前移下移,實現疑似患者的快速診斷和密切接觸人羣的現場篩查

2月12日晚,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附近的高層建築上打出“武漢必勝”等標語。(王毓國攝)

CT影像靠人工鑑別需耗費大量時間精力?針對病毒檢測,由復旦大學副校長張志勇牽頭,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和大數據研究院聯合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牀中心放射科,正式啓動了肺炎影像學AI智能輔助診斷相關研究工作。該研究旨在通過AI智能算法實現新冠肺炎與其他病毒性肺炎、細菌性肺炎的影像分類識別及病竈檢測,幫助臨牀進行更高效的診斷。目前取得的應用數據顯示,對新冠肺炎類型診斷的假陰性在7%左右(核酸檢測假陰性高達30%-50%)。2月21日,輔助診斷設備入駐公共衛生臨牀中心,正在調試安裝,將很快投入臨牀實戰檢驗。

此前,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新型冠狀病毒攻關團隊已成功分離出上海首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經進一步純化、擴增和鑑定後,將爲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抗病毒藥物研製和致病機理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毒種資源。

作爲浙江省最早的省級新冠肺炎定點診治單位,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已於近日發佈了新冠肺炎浙江診療經驗(精簡版),這也是第一次系統梳理併發布浙江在診治新冠肺炎中的經驗。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樑廷波說:“浙江診療經驗共11條內容,每一條都是專家們反覆討論,謹慎總結而來,這是基於浙大一院在SARS和H7N9禽流感時的實戰經驗,也是對目前浙大一院治療新冠肺炎病人的初步經驗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