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近300年藺草編織工藝 集資計劃起跑

(《藺編工藝復興計劃》希望透過羣衆力量,募集添購新型設備經費,推動產業鏈永續。圖/藺子

藺草原鄉苗栗苑裡保存近300年藺草編織工藝,近來卻因爲僅存2臺30年制帽機,過於老舊,無技師可修復,產業將面臨中斷危機!爲此,藺子工作室發起《藺編工藝復興計劃》,希望透過羣衆募資的力量,尋求添購設備經費,讓產業得以持續

苗栗苑裡因出產臺灣特有種正三角藺,有着「藺草原鄉」的美名,日治時期名列第三大出口品編草不僅是當地居民共同回憶,更是家庭收入重要來源,產業興盛時期,苑裡鎮有逾30家帽席林立

後來隨着產業工業化與人口外移、產品售價相對較高,產業逐漸蕭條,全鎮僅存4間老店咬牙經營,曾逾50公頃的藺草田,目前剩下不到1公頃,壓制草帽帽型關鍵制帽機,僅存最後2臺。藺編手法仰賴長者口耳相傳,隨着老藝師陸續凋零,目前擁有編織技術婦女大多在60歲至90歲之間,若無法持續傳承這項珍貴文化技藝,將出現嚴重斷層,甚至失傳的可能。

所幸,近年陸續有年輕世代投入藺編產業,「藺子」便是其中之一,由七年級生翻轉傳統,讓工藝復興從數位化開始。今年30歲的臺南人廖怡雅與苑裡出生的丈夫李易紳,投入藺編工藝傳承近十年,爲能帶給老藝師穩定就業環境、傳承臺灣美好工藝,2016年成立品牌「藺子」,初期資金缺乏,只能到處找市集擺攤、找通路

藺子工作室成立2年多來,合作藝師從最初4位,到目前與32位在地藝師合作,去年起有3位平均年齡25歲在地青年,共同投入藺草種植、產品設計與編織教育。爲符合藝師勞力成本,藺子以優於市場收購價阿嬤購買作品,並透過自耕草料、異材質設計、開設培訓課程等,爲藺草工藝尋找更多可能。

藺子也致力保存傳統工藝技術,將長者口述藺編流程以數位化繪圖紀錄20種編紋、30個步驟,藉由建置產業鏈,提升藝師及產業收入、增加在地就業機會,讓藺編工藝發展持續,許多長輩透過擅長的藺編技術,也找回生活目標與成就感。

但新的問題來了,藺草帽整燙、壓模的關鍵,需仰賴苑裡鎮上僅存2臺製帽機,部分搭配壓制帽型的模具過於老舊,無技師可修復,一旦機器損壞,產業也將面臨被迫中斷的危機。

藺子工作室表示,若購入全新器具,所需空間僅佔過去四分之一,大大減少啓動預熱、壓制帽型的時間,提高生產效率。然而購置設備所需費用龐大,更是年邁帽席行老闆、老藝師與藺子無法獨立負擔的。

所以藺子發起《藺編工藝復興計劃》,希望透過羣衆力量,募集添購新型設備經費,並與當地帽席行建立完整合作機制,促進產業活絡共好,若有更多盈餘,將持續投入藺草種植、職人培育,推動產業鏈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