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反滲透!賴總統國安記者會談話 五大重點
總統府13日上午11點召開國安高層會議,賴總統(右)也隨後立即發表談話。中央社
陸配「亞亞在臺灣」因鼓吹武統論、現退役軍人遭中共滲透等情事頻傳,賴清德總統今天11點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會後發表談話,宣佈恢復軍事審判、軍法官回到第一線、反併吞,談話五大重點如下。
1、恢復軍事審判制度
背景:大陸透過核發護照,申辦居住證等企圖讓臺灣混淆國家認同,把兩岸交流視爲統戰管道,削弱敵我意識,架空公權力;中共還擴大對臺灣融合發展策略,臺商在中國投資、青年赴中國發展,竊取關鍵技術,影響經濟安全跟臺灣青年風險,這是反滲透法境外敵對勢力
策略:爲因應國軍被中共滲透,檢討軍事審判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讓軍法官回到第一線,處理現役軍人泄密等軍事犯罪刑事案件,現役軍人觸犯軍事犯罪,將交由軍事審判。
手段:進行相關配套改革,包括訂定「軍法官人事條例」及軍事法院、軍事檢察署組織法等,完成全部規劃及討論定案後,由國防部向社會作完整說明及溝通。
爲有效遏制現役及退役軍人各種嚴重打擊國軍士氣的爭議言行,國防部須研擬在陸海空軍刑法增訂「對敵人效忠表示」之處罰,並修正對於領取退除給與人員之相關規範,以有效維護軍隊的紀律
2、反併吞
臺灣社會最大共識,就是捍衛民主、維護主權、維持我們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堅決反對臺灣被中國所併吞。
策略:國安會、國防部及行政團隊要全力推動「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展現全國上下一致反對中國併吞臺灣的全民共識與堅定決心。
國安會、外交部擬定行動計劃,透過與友盟國家的合作,向全世界宣達我們反對中國併吞臺灣的國家意志與社會共識,反制中國意圖在國際社會消滅臺灣、矮化臺灣主權的野心作爲。
3、混淆國家認同威脅
策略一:內政部、陸委會等相關機關就國人同胞申請中國涉及身分認定的各種證件,包括:護照、身分證、定居證、居住證等,持續進行必要的清查及管理,尤其是對國家有忠誠義務的軍公教人員,以嚴防並遏制中國藉「融合發展」爲名,進一步採取試圖扭曲我國人對國家認同的統戰操作。
策略二:對中國人士及港澳人士歸化及融入臺灣社會,在兼顧臺灣社會發展及個人權益下,須有更多國安考量:原籍中國人士申請來臺定居,應確實依照我國法律放棄中國戶籍與護照,不能兼具雙重身分。有關香港及澳門人士申請來臺定居、居留等相關制度,將增列長期居留規定,以符合實際需要。
4、兩岸交流統戰滲透威脅
策略一:相關機關要提高國人赴中國旅遊風險意識,持續加強公衆溝通,並落實各種登錄制度,以減少赴中國旅行的可能意外及風險。
策略二:應落實中央及地方各級公職人員赴中國交流的揭露制度,從行政官員到民意代表,從立法委員到村裡長,皆應將交流資訊公開化、透明化,以向國民負責。內政部也應建立宗教團體等公益組織赴中國交流之揭露制度,以防杜中國的干預與統戰。
策略三:對中國人士來臺交流進行風險管理:中國人士來臺之審查及許可,應以進行正常兩岸交流,以及對等尊嚴的官方互動爲範圍,並應將兩岸情勢變化等相關因素納入考量。
應嚴格限制具有統戰背景的中國人士來臺,以及禁止中國人士來臺進行具統戰性質之活動。
策略四:兩岸交流要避免受中國政治干預及衍生國安風險。包括宗教、文化、學術、教育等交流案件之審查及管理,應本於「去政治化」、「去風險化」之原則,讓民間交流盡量單純化,符合推動健康有序交流的初衷。
策略五:爲遏制中國藉文化統戰削弱臺灣主體性,行政院應研擬提升本土文化產業競爭力方案,加強輔導及獎勵國內影視及文創產業深化民主文化創作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並鼓勵對臺灣本土歷史文化的研究。
策略六:強化影藝從業人員在中國發展的輔導與管理。主管機關應提供影藝人員在中國發展之言行應注意事項,並明確涉及危害國家尊嚴相關言行之查處範圍,以避免中國施壓我影藝人員表態或作出危害國家尊嚴之言行。
策略七:相關主管機關應採取積極有效作爲,防止中國透過網路、應用程式、AI等工具,對臺灣進行認知作戰及危害資安。
策略八:爲落實以上各項措施,請主管機關應全面檢視現行相關行政命令、措施、解釋令等,完備相關執法規定;若仍有不足,應進一步強化法治提出國家安全法、反滲透法、兩岸關係條例、港澳條例、資通安全管理法等之修正案,並加強社會溝通,儘速落實。
5、 反臺商、臺青威脅
策略一:國安會會同行政部門,就兩岸經貿所涉及的人流、物流、金流及技術,進行必要、有序的調整,以強化經濟安全,有力應對中國對臺經貿統戰及經濟脅迫。
策略二:教育部會同陸委會、經濟部等相關機關,全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的識讀教育,以及對兩岸交流應有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