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業如何“高質量發展”?券商密集發聲,前瞻未來方向
自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以來,爲貫徹落實會議精神,證券行業展開了廣泛的學習研討。
近日,證券業協會在官網集中公佈了行業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情況。截止目前,已有申萬宏源、銀河證券、興業證券、平安證券等10餘家券商發聲,就當前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以及券商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解讀。
結構性問題凸顯,業界建言應對
申萬宏源董事長劉健指出,當前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複雜多變,地緣政治衝突持續發酵,歐美央行快速加息,跨境資金流動日漸頻繁,對我國金融工作的開展帶來新挑戰。
“當前我國金融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爲結構性問題。” 劉健表示,在融資結構上,我國仍呈現出明顯的間接融資主導的特徵,與過往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不同,科創驅動對金融體系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以傳統現金流和償付能力爲基礎的信貸融資方式,與科創企業早期高研發投入、低現金流的風險特徵不相匹配,亟須發揮資本市場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來引導更多社會中長期資金流入科技創新領域。
同時,在金融機構內部,國有金融機構資產佔比超過80%,民營及外資金融機構規模明顯偏小。要加快培育一流投資銀行,持續做大保險資產規模,強化保險資金的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在深化金融國資改革的同時,在持股比例、投資範圍及業務牌照審批上給予民營機構和外資機構更多便利,鼓勵多元金融機構均衡發展。
他表示,在產品結構上,呈現出明顯的以現金和債權類產品爲主導的特徵。接下來我國要持續加大基礎金融產品的供給,推出更多掛鉤基礎指數的期權或期貨品種,爲各類衍生品及結構性產品創設提供豐富的基礎工具,持續推進標準化、被動型、指數型產品的發展,豐富產品投資策略,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多元的資產配置需求。
在投資者結構上,截至2022年底,我國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佔比約爲34%,個人投資者交易佔比約爲70%,信貸結構中個人信貸佔比約爲34%。他指出,我國金融市場仍呈現出明顯的個人投資者主導的特徵,要通過豐富金融產品來持續引導居民通過中長期的股債投資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要在機構化的同時做好個人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發揮樞紐功能,打造一流機構
面對當前金融市場諸多挑戰,多家券商表示,證券公司作爲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要從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創新業務發展方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等多方面發揮資本市場樞紐作用,打造現代一流的金融機構。
首先,要快速提升金融機構的專業能力,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劉健表示,要加快引導國內證券公司和投資機構從規模導向向專業導向轉型,不斷提升投資銀行、資產管理、銷售交易及財富管理等核心業務的專業服務能力,通過資產定價、產品創設、風險管理及資本運作等基礎功能的優化來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
興業證券指出,要發揮專業所長,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居民財富的保值增值。要聚焦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管理兩大中心任務,堅持“集團化辦投行”的戰略方向,助力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支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差異化服務體系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要積極推進產品與服務創新。國元證券強調,要結合公司優勢業務、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大力發展ABS、綠色債、科創債、明珠債、鄉村振興債、公募REITs、可轉債遠期、收益互換等創新業務,積極推動權益投資非方向轉型,大力拓展FICC類複雜創新業務,通過產品與服務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強金融科技創新,構建“金融科技+業務”深度融合機制,重點提升財富管理、投行、研究、風控合規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推進數字化轉型。
其次,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持續強化機構風險管控能力。劉健認爲,要化解中小金融機構、地方債務和房地產三大潛在風險,做好短期風險防控和長期風險化解之間的平衡以及引導金融機構平衡好風險防範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其中,要給予金融機構在產品創設、資產定價等方面更多的主動權,完善風險事件問責處理機制,鼓勵金融機構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爲市場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主動風險管理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從融資金融向風險金融轉變。
渤海證券也指出,要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着力提高風險防範化解的能力和水平。主動創新另類投行等業務手段,積極配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和實體企業經營風險,幫助企業通過併購、重組、重整等方式進行脫困和轉型發展。
另外,多家券商強調要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國元證券指出,要重點做好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投研複合型人才培養、“管理+專業”雙通道人才發展體系構建、任職資格條件優化、中層幹部選拔、激勵約束機制完善等方面工作,全面提升人才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真正把“第一資源”轉化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劉健認爲,一是要打造優秀的監管人才,構建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領導幹部選拔及委派機制。二是要加強金融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德才兼備的銀行家隊伍、投行家隊伍、投資經理隊伍、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及金融管理人才隊伍,發揮好上海、香港兩大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在高端金融人才定價及流動上獲得更多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