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艦艙門輕易被大浪衝開?網友:幾千噸軍艦是紙糊的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官方媒體在今年春節期間對2014年底解放軍海軍西太平洋大演習進行報導,一個片段引發網民討論。根據《央視》視頻顯示,被譽爲「中華神盾」的151號鄭州艦(052C型驅逐艦)在訓練中,船艦艙門海浪衝開,兩名艦員用身體去堵門,被海浪瞬間打翻在甲板上,一名艦員(實爲軍官)被當場打暈,身受重傷。

▼151號鄭州艦(052C型驅逐艦)。(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視頻一公開便引起大陸廣大網友熱烈討論,認爲一個大浪就把軍艦通往外邊的艙門衝開了,軍艦大進水引發險情?「這得是多大的設計/製造/管理問題啊!這要是打仗,別人一炮未發,自己的船就先被一個浪擊沉了?」甚至質疑,「解放軍海軍的裝備水平、人員素質被噴了個遍,幾千噸的軍艦是紙糊的?關鍵的艙門一個大浪就吹開了?」

《中評網》則指出,首先應該要搞清楚進水的部位艦尾,這裡位於直升機甲板以下,但又在水線以上部位,是各種水下拖體投放-回收的操作區域,包括拖曳聲納、變深聲納、魚雷誘餌等。同時,還負責撇系-回收艦船停靠碼頭繫泊時固定的纜繩,一般通稱爲繫纜區。

隨着艦載直升機的出現和多用途化,中小型戰鬥艦艇搭載直升機成了時代潮流。而爲便利直升機着艦需要,往往要在尾部設置完整的直升機甲板和機庫,這樣的代價是不但取消了尾炮,還擠佔了繫纜區。 但繫纜和聲吶布放作業仍是必須的,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艦船設計師把這個區域塞到了直升機甲板之下。設計了開放式結構作業區。這樣一來,分劃水密區與非水密區幹舷甲板也變得不連續了。

▼052C型驅逐艦後部情況。(圖/翻攝自中評網)

也就是說,這個地方歷史傳承,本來就是開敞的「溼甲板」(學名,允許海水上浪開放地帶)、工作甲板、非水密區。海上大風浪航行,甲板上浪很正常。 作業的時候這地方也是開敞着的,一般海況下這個位置也不會上浪,當然作業對海況有要求,超過一定的海況就不能作業,同時這一區域也會上浪進水。從結構看,原先側面和尾部都仍是開放的,外面的支撐結構之間露空,這樣一上浪就會進水,不過上浪後排水也容易。而且進水乃至灌滿水也不要緊,這裡那些絞纜機都具備抗淹沒功能。

其次幾個門都漏光漏水是怎麼回事?《中評網》報導,綜合來說這裡是「溼甲板」,屬於人員活動非安全區,環境惡劣,也不利於雷達隱身,遂逐漸改爲準封閉式設計。例如112號哈爾濱艦尾艙在大改後由開放式改裝成準閉式,只剩下聲吶布放孔、誘餌投放口和觀察窗,觀察窗也具備了遮擋。

151號鄭州艦仍延續了這樣的設計(多了兩側的登艦艙門),就是爲了減小信號特徵,改善隱身性能而已。按傳統,這塊工作區本來就是全露天的,由歷史演進和隱身要求才一步步變成了艙室,這類艙室根本不需要建成水密艙,進水了乃至灌滿水了影響也不大。

《中評網》指出,所謂的「設備艙門」,其實就是一個遮掩蓋而已。這個區域是非水密區,因此門只有一個緊固夾扣本不算大問題,甚至這裡只留開口不裝門也是可以的。嚴格的說,這個「門」,稱之爲蓋子可能更準確。因爲連密閉的橡膠邊條都沒有。

再來探討排水不暢問題。這個艙室既然是非風雨密閉區,上浪就是必然的,就應當有常備排水措施。首先,這個甲板區域有導纜孔等空隙,大量積水是留不住的。對於少量積水,也設有數個污水井,設計上甲板稍微向污水井傾斜,積水將通過疏排水管路排向艙底水系統。

▼《中評網》報導,這個區域爲了隱身效果建成艙室,進水了影響也不大,而且設計時就留有排水孔。(圖/翻攝自中評網)

《中評網》指出,052C艦尾這個打壞的艙蓋過於簡陋,固定扣件單薄而且沒有緩衝機構,按理說,這個舷門是應該設計成密閉門的(至少應風雨密,最好是水密),技術上不是問題,完全可以做到。這樣一來就可以完全避免繫纜作業區在大風浪來時仍有少量積水的問題。

當然,一開始趕去關艙蓋兩個艦員開始的處理上欠缺防護意識,帶隊並且負傷的還是軍官。 去尾甲板損管時,未穿戴任何救生和防護裝具,反映出臨戰觀念仍不夠強。在大自然面前,哪怕再大的船都不過是一葉扁舟,連主炮都能被大浪給打沒了,何況這小小一扇無防護門。海浪的衝擊力每平方公尺能有幾十噸,不是繩子或者臂力能夠應對的。

兩名艦員沒有攜帶任何安全保護設備,而且是從活動軸一側去按住艙蓋、操作艙門(應該先用損管木頂住),結果被突如其來的大浪瞬間打翻,帶隊軍官被鐵艙蓋當場打暈,身受重傷,檢查後發現兩顆門牙折斷,眉骨骨折。從操作角度來講,這的確屬於經驗不足。

最後《中評網》回顧所謂「鄭州艦艙門被海浪衝開」,這個艙門叫蓋子可能更準確。而且事發地段類似於外搭的「陽光房」,是陽光房的一塊開啓玻璃被風吹開了,不是正房斷橋鋁玻璃甚至正門、防盜門被風吹開了。陽光房裡進了點風,這是設計時就預料到的,不算是什麼大事

最後看來,如果沒有艦員關艙門不慎受傷,這本來就是個很小很小的事。只是各種原因,被不斷添油加醋地弄成危言聳聽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