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沒當回事 中風、罹癌就遲了

資料顯示,國內成年人約有26~34%罹患輕中重度不等的脂肪肝,且好發年齡約在40~60歲之間,就連外表纖瘦卻體脂肪過高的人,都可能有脂肪肝。(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看不到的脂肪最可怕!那些隱藏在身體內器官中的內臟脂肪,是導致慢性疾病的重要因子,特別是暗藏在細胞內的脂肪,除了會導致心血管疾病之外,也是形成肝纖維化,日後轉爲肝癌的幫兇之一。

國人的C型與B型病毒性肝炎如今已有藥物可以治療,已能達到理想的控制目標威脅性大大降低。但在另一方面,有公衛人士則擔心,同樣屬於肝臟疾病的脂肪肝盛行率,卻有逐年增高的趨勢,若再加上近幾年公佈的研究觀察,脂肪肝的危害似乎有明顯被低估的狀況。

根據財團法人臺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的資料顯示,國內成年人約有26~34%罹患輕中重度不等的脂肪肝,且好發年齡約在40~60歲之間,就連外表纖瘦卻體脂肪過高的人,都可能有脂肪肝。

不只營養過剩,長期減肥、藥物、疾病,都會造成脂肪肝

大家比較清楚的是營養過剩會造成脂肪肝,但爲什麼營養不足也會呢?檯安醫院醫科主任羅佳琳解釋,若食物中缺乏某些維生素、膽鹼胺基酸驅脂物質時,會讓大量脂肪酸脂肪組織中釋放進入肝臟,讓肝臟裡面的脂肪堆積,像是長期減肥的人,經常處於減肥狀態下,因長時間吸收不良,全身脂肪被迫進入肝臟,等待分解轉成甘油來使用,因此,長期缺乏營養蛋白質,也會導致脂質代謝異常。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也可能導致體內脂蛋白合成障礙,進而引起藥物性脂肪肝,這些藥物包括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脂激素、四環素、抗腫瘤藥物等。另外,曾經做過小腸改道手術、有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先天性代謝疾病如半乳糖血症、家族性高血脂症等,都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羣。

脂肪肝的危害

羅佳琳表示,令人憂慮的是脂肪肝早期並沒有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一旦長期得不到控制,可能是造成日後脂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癌的推手,也是讓肝臟移植失敗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於脂肪肝是體內脂肪代謝出了問題,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風險,也都會大大增加。

肝功能下降:由於肝細胞負擔了很重要的解毒、代謝體內廢棄物的任務,當腸胃道吸收了糖類、蛋白質等養分後,會先收集到肝臟,經過處理後再釋放出去。當這麼重要的肝臟細胞被一大堆油脂塞滿,可以想見的是,肝功能一定會下降。

◆肝纖維化:平日做肝功能檢查最常聽到的GOT、GPT等指數反應出來的是肝細胞內的酵素含量,當肝細胞被脂肪細胞撐破之後,這些酵素就會釋放出來,導致發炎反應。當然,每個人每天都會死掉一些肝細胞,這是自然現象,但每個細胞的修復都有限度,當肝細胞死的速度快又多,再生能力又比較差的時候,勢必無法進行修復,這時身體就會用疤痕組織來修復,等到整個肝臟佈滿了疤痕組織時,最後就會形成纖維化。

◆肝癌:肝臟一旦纖維化之後,就表示肝細胞能產生的作用已經很低了,更嚴重一點就是肝硬化了,這時候,纔會出現黃疸腹水等情形,但卻爲時已晚了。臨牀統計發現,如果脂肪肝合併有肝指數異常的患者,肝纖維化的機率會比一般人來得高,未來轉變成肝癌的機率也會大大提升。

糖尿病:根據統計,20~75%的脂肪肝患者合併有糖尿病,而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也有脂肪肝,當然這不僅是肥胖的問題,也與胰島素抗性有關。振興醫院營養師塗蒂雅表示,糖尿病之所以與脂肪肝息息相關,原因在於當胰島素缺乏時,除了血糖控制不良外,也會使脂肪代謝異常,容易出現高三甘油酯血癥,也就容易發生脂肪肝了。當然患有脂肪肝的人,正是身體代謝脂肪的機制出了問題,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連帶也影響血糖控制異常,就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高血脂:塗蒂雅表示,高血脂的發生與身體脂肪代謝異常有關,高血脂與脂肪肝間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有可能是因爲血液油脂過高導致脂肪肝,但也有可能是脂肪肝先出現,然後才引發高血脂。不管發生的原因爲何,絕大多數都與飲食太油、肥胖、熱量過剩有關。

高血壓:因爲血液脂肪酸與膽固醇過量,形成脂肪斑塊堆積在血管壁上,血管壁除了變厚、變窄之外,也會伴隨着失去彈性,因爲血管壁變窄,血液便需要更大的壓力才能流經全身血管,就會引起高血壓。

◆中風、猝死:當血管壁變窄、彈性變差,會引起程度不等的血流速度變慢或是血流量不足,輕者引起疲勞、頭痛等症狀;嚴重的話,會造成血管阻塞,若發生在腦部爲中風,發生在心臟會引起心臟病、心肌梗塞或猝死。

瘦子不會有脂肪肝?

雖然肥胖是脂肪肝最常見的原因,但並不表示瘦子不會有脂肪肝。根據美國從屍體解剖病例的報告中發現,70%的肥胖者肝臟有脂肪浸潤的現象,但苗條的瘦子也有35%的肝臟有脂肪浸潤,其中有2.7%的人檢驗出有脂肪性肝炎,這說明了瘦子也會有脂肪肝。

吃藥可以治療脂肪肝嗎?

近幾年,醫學界持續在嘗試尋找可以用來治療脂肪肝的藥物,但羅佳琳說,雖然某些降血糖藥物可以改善胰島素的阻抗性,有時候也的確會用來當做治療脂肪肝的藥物,但目前並沒有實證確認真的有效果,況且如果患者沒有配合生活習慣、飲食型態的改變和降低體重,藥物的效果並沒有想像中的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