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八年 青雲QingCloud混合雲迎來高光時刻 

(原標題:蟄伏八年 青雲QingCloud混合雲迎來高光時刻 )

在混合雲即將爆發的近兩年,巨頭們幾乎都涌進了這個萬億級的潛力市場原本已十分明顯的中國雲市場巨頭格局,突然被更爲焦灼的混合雲大戰衝擊

在公有云市場,頭部的阿里雲、騰訊雲紛紛聯合VMware等私有云廠商,在混合雲領域開疆擴土;而市場份額更小的美團雲、京東雲等,逐漸淡出了人們視野

在私有云市場,雲廠商們的動作更爲頻繁,華爲雲直接關閉私有云,從公私一體化架構重新出發,着力打造混合雲;新華三、紫光雲、EasyStack等私有云廠商,則積極與各種公有云合作以戰略佈局混合雲。

這是現實版的冰與火之歌。

看起來巨頭們各有領域,卻又暗自交鋒。在激烈的競合之戰中,誰將坐上中國混合雲市場的鐵王座

混合雲廠商

大多在"集成拼裝"?

儘管公有云和私有云廠商都在向着混合雲的方向奔跑,但與人們想象不太一樣的是,混合雲並不是簡單的"公有云+私有云"。

在雲計算髮展早期,企業上雲需求的確曾被"兩分化":想要應用簡單、性價比高,上公有云;想要保障可控合規業務穩定,上私有云。

但是隨着企業上雲實踐的進一步深化,人們發現業務需求並不總能用"非公即私"來解決。大多數企業想要的是兼顧穩態業務與敏態業務,在可控合規和整體TCO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就誕生了兼具公有云和私有云優勢的混合雲。

用戶期望中的混合雲,是希望能夠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的數據通路,實現跨雲、跨地域的IT基礎設施管理和整合。

但是對於雲廠商來說,這樣的混合雲太考驗技術了:

明明各個廠商的雲服務是不同的底層技術和功能設計,卻要爲企業用戶提供一致體驗的雲資源和企業應用的配置、監控、自動化運維和管理服務;原本固定在一個虛擬池的工作負載,卻要因爲不同的業務跑在多個雲上,新舊應用可能隨時跨雲,而實現雲間的自由遷移。

因此,實現混合雲最快的方式,自然是"集成拼裝"策略,即通過API把兩家或多家的雲服務集成在一起。

猛一看,不同的雲服務是連起來了,但實際上卻用不起來。因爲"拼裝"做不到真正的無縫混合,用戶體驗極差,明顯達不到用戶對混合雲的期望。

這時人們才發現,真正的混合雲,必須要像一朵雲那樣,擁有一致的架構和體驗,而這絕對不是"集成拼裝"可以實現的。

真正的混合雲

從來都是一體化

爲了搶佔混合雲市場先機,很多雲廠商在早期都採用了這種策略,這也導致了部分混合雲發展後勁不足。

例如,國內大多數私有云是基於OpenStack開代碼打造,由於系統頻繁升級組件持續疊加,在混合雲複雜的業務環境裡,其研發和運維就會顯得更加吃力。有的廠商則是因爲早期技術路線選擇的問題,在公有云和私有云產品上採用了不同的技術架構,導致混合雲推出時無法做到一致管理、一致體驗。

經過多年的摸索,行業內已經認識到公有云和私有云一體化的架構,纔是混合雲的未來。因此,即便是在混合雲激戰的關頭,華爲雲這樣的巨頭也不得不痛下決心關閉私有云,重新開發以其公有云架構爲基礎的混合雲。

相比之下,代碼自主研發、經過大規模實踐驗證的公有云廠商,在混合雲的研發上更具優勢。

目前,全球僅有幾家頭部公有云廠商,如:國外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國內的青雲QingCloud,擁有公有云和私有云統一架構的混合雲。

在國外,微軟Azure是最早佈局混合雲領域的廠商,2014年提出了"統一架構和統一體驗"的混合雲核心主張

同年,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青雲QingCloud 也不約而同地提出了統一架構混合雲體系的技術主張,並付諸實踐。

現在回望,會發現青雲QingCloud的技術理念非常超前。

2014年,私有云纔剛開始在國內落地,混合雲市場尚處於發展萌芽期,國內大多數雲廠商還停留在投入公有云還是私有云的選擇題中。但對於青雲QingCloud而言,堅持一體化雲計算架構的路徑始終清晰。

在早期的採訪中,青雲QingCloud CEO黃允鬆就指出:"青雲QingCloud的第一步是公有云,第二步是私有云,而且這兩個東西一定要放在一起考慮、同步走"。

很快,人們就在公有云巨頭阿里雲、騰訊雲的戰場上,看到了一路拼殺的青雲QingCloud,率先突破了SDN、SDS技術難關,交付出完整的企業級IaaS平臺;緊接着是進軍私有云的戰略決策

之後,立足於公有云、私有云一體化IT架構,青雲QingCloud順勢推出了其混合雲解決方案,無縫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交付完全一致的功能和使用體驗,將公有云的便捷性經濟性與私有云的安全可控性集於一身。

直到如今,混合雲作爲雲計算行業發展演變的重要趨勢,成爲國內各個雲計算廠商爭相佈局的方向。在混合雲領域蟄伏了8年的青雲QingCloud,再次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