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浪潮起 解決方案商新契機

背景圖片圖/本報資料照片中新社美聯社

背景圖片圖/本報資料照片、中新社、美聯社

背景圖片圖/本報資料照片、中新社、美聯社

全球前五大製造業國家概況

美中政治角力持續,直接挑戰全球供應鏈生產佈局,對國際既有分工型態帶來改變,加上現今消費型態改變與疫情影響,使製造業者在生產製造上面臨諸多挑戰。因此透過智慧科技導入製造環節,提升內外部突發狀況之應變能力,儼然已成爲業者關注之議題,也進一步帶動智慧製造商機的成長。

若以「解決方案商角度」針對我國與全球前五大規模製造業國家進行觀察,可發現各國製造業者組成結構皆以中小型製造業爲主,家數比重皆達八成以上,但若以產值來看,家數佔比較多的中小型製造業,產值僅約各國總體27%~46%。也因家數較多,而產值相對較小的狀況下,使個別中小製造業在資本支出規模有所限制,進而在解決方案導入上與大型製造業呈現不同選擇。

不同規模 不同選擇

現階段觀察,大型製造業者大多采用大廠服務或自行開發解決方案,並以部分整段產線試驗導入爲主。中小製造業者則因規模限制,仍普遍面臨老舊設備升級議題,或僅能以低成本單點解決方案導入爲首要考量

歸納現今各製造環節之「應用缺口」,在機器運作端部分,上下料與倉儲搬運環節,仍普遍面臨在「複雜多變」的場域環境下,較難將機器手臂結合視覺系統執行自主隨機分辨與抓取物件;或是無人搬運車在自主導航,以及和既有製造、廠務系統間之整合協調難度較高等問題。

在機械製造加工環節,則是因新舊機臺並用所造成之溝通協調問題,抑或是因產出數據無法被有效「擷取」、「定義」,導致無法針對機臺運作效能進行即時預應優化;品質檢測則面臨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誤殺率過高,或檢測執行速度與準確率尚待突破等。

在廠務管理端的部分,主要缺口則在整體生產規劃、工廠環境與人員安全等相關應用需求尚待被滿足,包括如何在獲利最大化前提下,妥善安排生產排程調整產線人員作業方式;或是在人機協作場景愈趨頻繁下,保障人員安全並符合ISO規範。甚至在特定產業中,如何針對危險液體、氣體(尤其是無色無味)進行偵測預警,以及許多國際品牌廠逐步要求代工廠在製造過程中減少碳足跡之議題,或是盼能減少能源開支等,皆爲目前產業界相當關注且尚未被滿足之重點

在廠務管理端的邊緣運算節點,及內部、外部鏈之應用缺口,主要來自機器運作端、人員安全與廠務環境各環節,具備「數位化基礎」後所衍生之需求。例如在邊緣運算部分,即需依照各場景需求執行即時運算處理,同時最佳化其執行效能與硬體資源分配。在內部鏈部分的需求,主要是爲把機器運作與廠務管理端產出之數據進行定義,結合模擬工具執行進一步分析,以利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外部鏈則是基於近來供應鏈韌性議題所延伸之數據交換需求,進而帶動維護數據安全、隱私之運作機制,與底層技術發展

進一步將機、廠、內外部鏈之各環節應用,依其導入作法與目的類型統整歸納爲三大服務類型,分別爲「降低門檻」、「持續優化」與「融合創新」。首先在降低門檻部分,主要以非侵入式進行數據擷取,或是無需或僅需少量程式碼即可對相關設備進行操作應用,此類型之目的是爲降低整體複雜度,爲需求端降低導入的時間與成本,並亦能讓具領域專業知識人員能透過此應用快速創造價值,爲許多發展資源相對受限的中小型製造業提供應用價值。

三大服務 各有商機

第二,在持續優化部分,則是延續先前基礎,進一步對「已產出數據」或「已導入應用」持續進行優化與改善。包括持續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針對演算法模型進行更新調整,以達降低整體模型訓練時間與誤判率、並提高執行準確率等目的。

第三,基於先前「降低門檻」已建構之基礎,以及「持續優化」部分對各應用依照需求進行調整改善後。「融合創新」便是藉由前述基礎將新興科技與其融合應用,提升整體營運效率,甚至可對此爲需求者衍生創新商業模式,進而翻轉既有產業運作規則。

觀察以上三項服務類型對應的解決方案商,在「降低門檻」與「持續優化」兩部分多爲國內外「新創業者」在此提供服務,主因在於此類方案,初期需基於產業、場域等特性,提供客製化諮詢、驗證與導入服務。對大廠而言,在自身人力成本較高,及回收時間較長、投資報酬率不佳等因素,對其來說,若直接投入較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觀察大廠多聚焦「發展融合創新應用」,轉而透過生態系或夥伴能量,將市場上各類型「已獲驗證」或「發展成熟」之方案,整合納入至既有產品組合以發展創新服務。

不論是中小型或大型業者,在本身具備數位化或相關應用基礎後,皆會尋求進一步優化的可能。因此,針對此類型方案的方案商來說,建議關注的重點在於,需掌握具代表性之客戶,且具高度意願將其場域提供予方案商,進行「關鍵可擴散」之應用試煉,而非僅是一次性專案性質的導入。

現階段觀察,特定產業會因同業競爭關係而有機敏資訊外泄顧慮,此類大型業者多透過內部團隊自行開發,或搭配新創及其它方案商方案協助優化,且以「一次性專案性質」爲主,方案商也較難獲得驗證機會,將其技術產品化,達快速複製擴散之目的。

建議聚焦「持續優化」類之服務業者,可掌握「其它產業」具代表性業者,並且以讓自身技術可在場域取得實證,予以產品化爲優先考量,以確保未來可快速複製至其它類似產業。

(本文作者爲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