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世界各地「安樂死」瞬間!日本記者探索「最後告別」

日本國際記者下洋一走訪世界各國,直擊並記錄安樂死現況。(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安樂死」在許多國家仍充滿爭議且並未合法,日本國際記者宮下洋一走訪瑞士荷蘭比利時美國西班牙及日本等國家,直擊安樂死的「瞬間」和現況,探索生命的究極之問,尋找何謂理想死亡」的答案,或出版社集結髮行,也榮獲第40屆講談社非小說文學獎,近來也發行來臺!

宮下洋一撰寫《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探討安樂死最新現況。「安樂死」真的如同字面意思,是一種安詳離開人世方式嗎?患者究竟承受着何種痛苦和折磨,以至於決定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目送這一切的家屬,又是怎麼想的呢?

西方東方,宮下洋一除了回溯各國患者在死亡之前所經歷過程,也訪問到了他們的親友,以及持贊成或反對立場的一線醫師、相關機構、瑞士協助自殺組織的日本會員、因爲「安樂死事件」被問罪的日本醫師等。

▲日本國際記者宮下洋一,記錄各國安樂死現況《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圖/聯經出版提供)

例如瑞士協助自殺組織「生命週期」(Life Cycle)創辦人瑞卡・普萊希克,在某次協助腦中風臥病在牀父親自殺之後,從此踏入了協助自殺的世界,曾一年協助80個人「結束生命」,其中也包括外國自願者

還有一名住在荷蘭的威爾・威瑟,因爲罹患鱗狀細胞癌而決定接受安樂死。當天他找來親友舉辦了一場派對,作爲最後的道別,而在照片拍攝後一個小時,威爾就離開了世界,享年66歲。

一位名叫莎賓娜・潔莉絲卡的空服員,31歲時因爲腦梗塞失去了行動自由,從此在病牀生活了22年。她接受協助自殺的前一天,她留下遺言希望男友「能夠懷抱着希望活下去」,得年53歲。

宮下洋一後來發現,講求「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缺少東方家族社會重視的「羣體意識」,所以選擇安樂死的阻礙較小。而在國家、文化、宗教等不同價值觀影響下,每個人的想法也會不一樣,究竟要怎麼死怎麼生?其實各憑自己的判斷。而讀者跟着他豐富的現場紀實報導與思路,也能重新對生命的始終,做出不同觀點的審視。

●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