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狂犬病!今年已經有5人遭狂犬病鼬獾咬傷

▲ 毛小孩施打「狂犬病疫苗」。(圖/新北市動保處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9月28日除了是教師節,也是世界狂犬病日。疾病管制署指出,今年國內通報有5件狂犬病陽性鼬獾咬傷人案件所幸無人發病。疾管署提醒,每年帶家中毛小孩施打狂犬病疫苗,及適時提供遭咬傷者暴露後疫苗接種,才能消除狂犬病威脅

統計全球每年有近6萬人死於狂犬病,當中絕大多數發生於亞洲非洲。爲宣導狂犬病防治的重要性,「全球控制狂犬病聯盟」(GARC) 2007年將發明狂犬病疫苗,受譽爲「微生物學之父」的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逝世紀念日(9月28日)訂爲世界狂犬病日,並每年舉辦活動宣傳狂犬病預防措施

今(2019)年活動已邁入第13屆,主題爲疫苗接種(vaccination),藉由寵物犬接種疫苗及適時提供遭咬傷者暴露後疫苗接種,期能於2030年達到消除狂犬病的目標(Rabies: Vaccinate to Eliminate)。

依據農委會監測資料,國內今年截至8月底動物狂犬病陽性案件數共50件,皆爲鼬獾,分佈縣市花蓮、南投各18件最多,當中還有5件爲咬傷人的狂犬病陽性鼬獾(高雄2件,南投、嘉義及花蓮各1件)。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還好遭咬傷者均第一時間接受妥適的醫療處置,並接種疫苗,無人發病。

觀察也發現,相較去年同期陽性案件86件,當中有11件通報咬傷人,今年件數明顯較去年同期下降。至於國內人類病例從2002年迄今累計3例人類感染狂犬病確定病例,都是境外移入,分別爲2002年及2012年各有1例,感染地爲中國大陸、2013年1例,感染地菲律賓,均已死亡。

羅一鈞表示,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脊髓炎,潛伏期約1至3個月,初期症狀有發熱、喉嚨痛發冷、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現象,然後麻痹、吞嚥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又稱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等情況致死率接近100%,但如能在遭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並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可以降低發病的風險

疾管署提醒,民衆應避免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如不慎遭野生哺乳類動物抓咬傷,請以肥皂大量清水沖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前往「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種服務醫院」就醫,經醫師評估如有感染狂犬病風險,應儘速接種免疫球蛋白,並依時程接種4劑人用狂犬病疫苗,降低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