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行業想借助大模型重新起飛

平靜許久的智能音箱行業,終於迎來了一絲新波瀾。

這個曾經被寄予“下一代互聯網入口”厚望的賽道,在經過數年爆發之後,走入了聲量漸小的趨勢。根據洛圖科技發佈的《中國智能音箱零售市場月度追蹤》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1-2月中國智能音箱市場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該時期智能音箱市場銷量爲260.9萬臺,同比下降32.4%,銷售額爲7.4億元,同比下降34.9%。這一下滑趨勢已經持續了三年。

不過,隨着大模型、生成式AI的爆火,硬件行業再次迎來新故事,從手機、電腦到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到智能汽車,各個智能硬件終端都開始全面擁抱AIGC。

AI能否真正打開智能音箱的瓶頸,競爭方向又將往何處走,曾經的音箱補貼大戰是否會再次上演,都是擺在行業眼前的問題。

“AIGC來了之後,智能音箱產品才真正往更加智能的深度去走,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改變,對整個硬件行業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未來可能更多玩家會入局,甚至整個市場格局都可能會被打破。”近日,天貓精靈業務中心負責人宋剛在接受包括界面新聞在內的媒體採訪時表示。

2015年前後,海外智能音箱“鼻祖”級亞馬遜的Echo帶動國內這一品類興起,隨後發展如火如荼,國內大廠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企業紛紛涌入,圍繞着智能音箱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價格補貼戰,價格從700、800元一直下探到百元級。

大廠用錢砸出了身位優勢。2018年自百度、天貓精靈、小米殺出重圍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以來,Top 3品牌常年佔據市場上90%以上的市場份額,且馬太效應只增不減。2020年國內智能音箱市場銷量達到3785萬臺,定格了國內智能音箱銷量的巔峰,隨後市場漸迴歸理性。

不過AI科技革命對行業的改造纔剛剛開始,未來誰都有可能分一杯羹,甚至越來越多的傳統硬件巨頭也開始競逐AIGC賽道。宋剛認爲,傳統的硬件廠硬件能力夠好同時在大模型應用方向有所積累的廠商都有可能參與競爭。

“但硬件廠也需要加強內容及大模型的能力,只有達到綜合素質較高的水平,才能在這個賽道中脫穎而出。”宋剛說。

目前市面上擁有大模型能力的廠商包括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華爲“盤古系列AI大模型”,還有小米的輕量化大語言模型MiLM,他們都是行業裡有力的競爭對手。

然而,在AIGC時代,市場競爭已經很難再出現過去大規模補貼戰的盛況。宋剛直言,智能化的背後,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因此更需要商業化的閉環與落地,低端智能音箱的商業閉環和持續經營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隨着用戶對硬件品質升級的追求趨勢,未來智能音箱將走向品質化、智能化的方向。宋剛看到,現在200元價位以內的智能音箱市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萎縮,但積極的信號是,500元以上中高端產品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步擴大。

這也對各廠商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通用大模型和用戶實際的需求之間還存在着巨大鴻溝,只有在垂直的應用模型裡落地,讓用戶體驗到,AIGC才能迎來想象中的爆發。

例如,以大模型技術爲支撐,智能音箱能夠以更加生動、情感豐富的陪伴方式與用戶互動,娛樂化方向也有更多的想象空間,“比如聚會玩狼人殺時缺一個裁判,智能音箱或許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宋剛說。

天貓精靈成立於2017年。近日,天貓精靈發佈了新品X6智能音箱,價格上探到300-400元區間。

宋剛告訴界面新聞,目前天貓精靈的商業化方向主要圍繞硬件的售賣,以及部分會員收費服務,用以支撐內容的採買,未來商業化將更多往精準化服務的方向走。另外B端也是一個發力點,智慧酒店、全屋智能等方向都可以接入天貓精靈的服務。

過去幾年裡,天貓精靈也嘗試推出過多款智能硬件產品,拓寬自己的智能生態。宋剛認爲,智能化浪潮來了之後,硬件行業最終會呈現N+1+N的態勢。“左邊的N是圍繞人的能力增強方向,就是像眼鏡、AI Pin、耳機、手錶、手環等智能穿戴設備,中間的1是算力中心,可能是手機也可能是一個其他隨身設備,右邊則是圍繞人的能力擴展,像智能IOT、車、家用機器人等N個方向。”

天貓精靈想在其中作爲智能化的能力打通輸出,目前天貓精靈的智能硬件實踐也圍繞着最右邊的“N”在做嘗試,據界面新聞了解,7月天貓精靈打算往寬屏方向的多模態交互拓展品類,不僅僅侷限於音箱一個賽道。

但在各廠商紛紛押注大模型的背景下,智能音箱行業能否重新起飛?一切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