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臭氧環境 恐增心臟病風險

臺灣首份研究發現,孕婦若在懷孕初期,身處在高濃度臭氧空氣中,臭氧濃度每增加10ppb,導致出現肢體短缺畸形風險將提高3成。(鄧博仁攝)

根據環保署近日公佈的「2020空氣品質監測年報」指出,雖然空氣品質近年來已逐漸改善,但若從AQI(空氣品質指數)大於100觀察,其中「臭氧最大8小時濃度」佔比達7%,爲最高指標污染物,且有逐年上升趨勢,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葉光芃引用美國研究指出,如果短時間曝露在臭氧的環境中,恐會增加心臟病等風險。環保署官員表示,臭氧與揮發性有機物質(VOCs)有關,已要求相關行業削減氮氧化物的濃度,最快今年VOCs標準將會下修。

環保署2020空氣品質監測年報顯示,「臭氧最大8小時濃度」爲指標污染物佔AQI大於100的站日中達7.08%,國人所熟知的「PM2.5」則僅佔2.78%,與2017年監測資料相較,當年以「PM2.5」爲指標污染物的站日數達11.59%,「臭氧最大8小時濃度」則佔5.96%,顯示近年來的指標污染物已從PM2.5變成臭氧。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張順欽表示,臭氧的形成通常與VOCs、氮氧化物(NOx)等化合物經過太陽照射形成,大多集中在午後生成,去年少雨缺水日照天數較長等因素,皆可能是臭氧成爲指標污染物較高的原因,再加上去年PM2.5明顯改善,因此使得8小時臭氧濃度成爲指標污染物的比率提高。

環保署於2020年起提出「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其中針對PM2.5訂出減量目標,但並未定出「臭氧減量」目標,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蔡孟裕表示,研究顯示「臭氧8小時濃度」約有8成爲受到境外影響,但臭氧1小時則可透過降低本地污染物改善。蔡孟裕指出,環保署在去年已針對如電力業、鍋爐鋼鐵業等行業,要求削減氮氧化物的濃度,如要加裝脫硝設備以降低濃度等,預計今年或明年再推出更嚴格的VOCs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