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30秒!振興醫院遠距治療新冠病患 每日減少消耗2千套隔離衣

▲振興醫院透過「遠端監控科技,更準確掌握病患生理數據醫護人員可減少進出隔離病房,降低感染風險。(圖/振興醫院提供)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臺北市振興醫院是目前少數可承接新冠肺炎(COVID-19)治療的醫院之一,然而護理人員進入隔離病房爲病患測量體溫血壓等數據時,除了要近距離接觸擔心感染風險,無法攜帶紙筆情況下也只能靠記憶力,加上每次穿脫隔離衣需要45分鐘,承受不小身心壓力。如今振興透過「遠端監控」科技,只要30秒就能完成給藥治療,減少醫護人員進出病房次數,期望推廣給同業,每日可至少減少隔離衣2000套、一個月減少6萬5千套,對於長期防疫來說,能降低物資消耗儲備更多能量

醫護人員無法隨時待在牀側,但需要密集測量病患的生理資訊,在無法攜帶紙筆進入隔離病房的情況下,每次都要靠記憶力記下血壓、心跳、血氧、體溫等數據,同時可能還要忙其他事務,如果不小心遺忘就得重新測量,這些過程至少花費10分鐘;加上每次穿脫隔離衣還需要45分鐘,尤其脫去的過程至少要洗手7次,每脫去一層洗一次,更擔心近距離接觸病患的感染風險,都是外界難以想像的身心壓力。

▲在引進遠端監控科技前,醫護人員必須身穿隔離衣,進入隔離病房長達10分鐘測量生理數據,且不能攜帶紙筆記錄。(圖/振興醫院提供)

爲了降低醫護人員被感染風險、減輕醫護人員工作負擔,同時仍可以精確掌握患者病情,振興醫院魏崢院長引進遠端監控科技,偵測隔離病人生理訊號。而殷偉賢副院長及心臟血管內科冠羣醫師帶領的「遠距照護中心」團隊,自2006年以來運作良好,這次接獲魏崢院長指示後,將原本用來照護居家心臟衰竭患者所使用的血壓、血氧儀,配置到隔離病房,監控隔離患者之血壓、心跳與血氧濃度。

另外,新冠肺炎患者發燒是肺炎變化的關鍵,針對此次疫情,更首次引進監控體溫的「即時體溫貼片」監控系統,可以對隔離患者進行24小時體溫監測。陳冠羣醫師提到,此係統有別於現在常用的額溫槍或紅外線體溫,採用的是由臺灣自行研發的智慧體溫貼片,僅郵票大小(3X3公分),貼於患者腋下皮膚,搭配低功率藍芽接收器,可以持續36小時監控患者體溫,每5鍾記錄一次。

▲「即時體溫貼片」監控系統,貼於患者腋下,可以持續36小時監控患者體溫,每5鍾記錄一次。(示意圖/記者林育綾攝)

陳冠羣說明,現行體溫量方式,是等護理人員進入病室查房才進行耳溫量測,一天大約量4次,但當場不見得能測到患者發燒,因爲有些病患是「間歇性發燒」,用傳統的測量方式恐怕錯過。但透過此監控系統,醫院已經多次抓到個案發燒的狀況,系統還會在患者發燒時,主動提醒醫護人員,可以更精確掌握患者病情、及時處置,進而提升了對患者安全性的照護。

陳冠羣醫師說,透過遠距監控系統,對於長期對抗疫情儲備能量更有效,目前振興已實行一個月了,醫護人員照顧起來也比較放心。

振興負壓隔離病房楊淑如護理長提到,每次進入隔離病房與往來照顧不同患者前,護理人員皆需穿着全套防護設備(包括頭罩全罩面罩、N95口罩防護衣與兩層手套等厚重裝備),再花上10分鐘爲病患量測各種生理數據,而且還不能攜帶任何紙筆輔助記錄數據,當照護病患一多,無形中也增加了錯誤的機率

再者罹患COVID-19患者幾乎都會發燒,負壓隔離病房之確診或疑似病患,每日要多次量測體溫、血壓、血氧變化,並將狀況回報給主治醫師後,等醫師處方藥物,護理人員需再次進入病室給藥治療,爲此護理人員每日需進出隔離病房達「12次之多」。

▲振興醫院透過「遠端監控」科技,病患可自行測量血壓。(圖/記者林育綾攝)

胸腔內科陳威廷主任認爲,引進上述系統後,醫護人員可以在「不進入隔離病房」的前提下,事先擷取到病患重要的生理數據。在提升照護品質同時,大大減少了醫護人員進出隔離病房的頻率達6次之多,給藥治療也只需短短30秒即可完成。

透過遠距監控提高照護品質同時,也減少了防護設備的損耗,以目前相當缺乏的防護衣爲例,目前臺灣有329例確診個案,若一件個案減少6次進出隔離病房的次數,一天下來就可節省近2000件的損耗,一個月就節省約6萬5千多件之多,如果再加上疑似個案在內,節省的數量將甚爲可觀。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工作人員被感染風險,研究指出,曝觸在病毒的環境時間愈長,受感染的機會就會愈高。

殷偉賢副院長和魏崢院長則說,振興醫院期望推薦給同業這個有效、簡單的方法,不僅花費不高,也降低醫護人員染病風險,減輕第一線護護人員的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讓醫療人力物力能做更有效運用,與新冠病毒肺炎的長期抗戰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