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桃機又成眾矢之的 全因官僚心態作祟

桃園機場南跑道歲修,第一天就發生大塞機,民衆怨聲載道,迫使交通部長王國材出面,工程終於在四日晚間提前結束。圖/桃機提供

桃園機場從本月三日至五日,封閉南側跑道(05R/23L)進行整修,結果第一天就發生大塞機。機場上空出現多架飛機盤旋等待降落,甚至等到油量不足,最後轉降他處的狀況;卡在滑行道上等待起飛的飛機同樣大排長龍,有航班終於等到放行,預估抵達時間卻已超過目的地機場宵禁,只好拖到次日。民衆怨聲載道,迫使交通部長王國材出面,工程終於在四日晚間提前結束。

跑道修護事關飛安,全球各機場都必須定期或不定期修理跑道。桃園機場開業45年,自然已不知進行過多少次。這次鬧出軒然大波,說穿了只能怪機場公司的官僚心態。

本次跑道整修否非得采取日夜連續施工,不能只在深夜離峰進行?事屬工程專業,在此不予質疑。然而,如果工程時間是早就排定,機場可以提前協調各航空公司,進行班次的時間調整;就算非屬於計劃性的歲修,而是因應狀況進行補強,機場在通知各航空公司時(此次是2月21日發佈飛航公告NOTAM),難道不該考慮到,起降能量只剩一半所帶來的影響,預先早做準備?

舉例而言,自來水、電力業者,如果因修護工程需要停水停電,或者地方政府封路舉辦活動,都會提前公告,讓消費者可以提前採取因應措施。如果機場公司在發佈通告給各航空公司同時,也透過媒體與社羣網站,向消費者表達歉意與預警。就算仍無法避免不便,至少民衆不是被「突襲」,心理上感覺會好得多。然而從機場公司的社羣網站上,根本不曾有類似預告,只有慶祝元宵、機場啓用45週年等文章,對於消費者可能因爲不便而抱怨,完全不曾預想。

甚至在航班管制的執行層面上,至少在第一天,明顯暴露出毫無準備:如果知道因跑道關閉,不可免造成延遲,就該協調航班出發機場,運用流量管制等方式,讓這些航班暫時留在出發地等候,而非讓它們飛抵臺灣上空,才發現才發現「塞機」無法降落,被迫長時間盤旋甚至轉降。不僅造成旅客與組員的緊張,也讓業者無謂增加燃油成本,更是節能減碳的最負面示範。

很明顯的,機場當局先前沒想到任何應變相關事務,心態儼然是:反正塞個三天,事情就結束了,事情也不是沒發生過。不料如今航班追蹤網站發達,民衆迅速可以發現塞機,立刻在社羣網站發文討論,民怨瞬間爆發,星星之火一下子就燒成燎原形勢。

從2020年開始的三年,新冠病毒疫情使全球航空業陷入寒冬,客運萎縮到疫情前無法想像的地步。然而航班與旅客的消失,對於平常最麻煩、最易造成機場運作不便的整修工程,卻提供了難得的空檔機會。相較於新加坡樟宜機場,趁機封閉整座航廈進行大翻修。相較之下,桃機或國內其他機場,相關的工作卻都做得太少。

政府將桃園國際機場改組爲公司,其目的當然是爲了增添靈活性,提升服務品質與競爭力。遺憾的是十多年下來,機場雖然公司化,但心態上仍然是衙門,仍然充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僚氣。難聽一點說,公司化唯一的「價值」,是高層經理人的任用不再現於公務員,更可以讓執政當局大肆進行政治酬庸。如此領導之下,桃園機場和東亞各主要機場相比,落差愈來愈大,豈有任何令人意外之處?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當年政府發展電子業,主事官員的心態絕非如此。否則今日的臺灣,就沒有足以誇耀依靠的「護國神山」,只剩下一堆投資失敗的斷瓦殘垣,在風中訴說「傷心秦漢經行處」的無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