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籌”出來的博物館

珠水滔滔,南海浩渺。2000多年前,廣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從1757年至1842年,清代十三行是朝廷特許的對歐美貿易特區,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歷史印記

如今,在位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現廣州文化公園)上,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拔地而起。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成立於2016年,是專題性歷史博物館,以大量珍貴的文獻史料海內外遺存文物,展示十三行的發展史。一層展廳主要是文獻和史料,展示了清代中國對歐美重要通商貿易口岸的百年曆程。中間的環形壁畫上,昔日的十三行船舶聚集,場面壯觀。

走進展廳,一隻大碗獨自放置於中間展臺上,在光線下顯得瑩潤光澤。“這隻大碗名叫廣彩洋人遠航圖大碗,是外國商船抵達廣州後專門訂製的紀念品,以紀念自己遠洋航行到中國的經歷,也是十三行博物館籌建收到的第一件文物。”十三行博物館策展李黎指着器形精美的大碗介紹,“看,大碗正中間印有的1757年號標識,更是和十三行有密切聯繫。”

李黎直接參與了博物館的建設運營工作,對這裡的展品以及這段歷史熟記於心,“廣州從1757年後成了清朝政府限定對歐美唯一的通商口岸,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大約持續了85年。廣州也是在這一時期壟斷了對歐美國家的貿易,從此拉開了十三行發展史的序幕。”

每件展品背後都代表一段歷史,透過全館4700件(套)館藏,能看到海絲文化的發展歷程,以及嶺南地區世代相傳的價值理念思想精神和文化源脈,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博物館內,除了“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常設展覽,還有“王恆馮傑伉儷捐贈文物專室陳列展”。他們捐贈的文物佔大半館藏,因此專設陳列室,王恆也成爲十三行博物館的榮譽館長。“100多年前,十三行的商品可能就是從這裡裝船出發,遠洋萬里到世界各地,如今我們要把它們找回來。”王恆說:“十三行不僅是廣州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展示廣州的一張名片。作爲廣州人,真的應該要了解。”

博物館的藏品日漸增多,但無一例外,都由社會捐贈。“文物的有效保護不僅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大力倡導和嚴格監管,更需要社會力量參與。”李黎表示。

近年來,十三行博物館不僅一直在豐富館藏,還致力於學術研究,推動了《十三行與海上絲綢之路中文文獻明目綜錄》《廣州彩瓷》等一系列專題研究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