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是時間」!72歲婦左側肢體突麻木中風 嘉基3小時內及時施術搶救

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蘇建瑜說明基底動脈阻塞狀況。圖/嘉義基督教醫院提供

嘉義有名72歲林姓婦人在家中看電視時,突然感到左側肢體麻木、無力,家屬經撥打119協助送嘉義基督教醫院,檢查確認爲基底動脈阻塞導致的缺血性腦中風,先經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接着進行動脈內血栓移除術取出阻塞血塊,幸好及時送醫在發作3小時內打通血管,術後恢復順利,林婦出院時僅有臉部麻木感與些微左手無力,其餘與正常人無異。神經內科醫師蘇建瑜表示,從症狀發生到血管打通的時間越短,症狀改善的機會就越大。

根據統計,臺灣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中風腦血管疾病,高居國人10大死因前5名已逾10年,其中8成是缺血性中風,2成是出血性中風。因中風而失能比死亡更可怕,超過一半的病患需要照顧,或無法再從事原來的工作,對病患和家屬來說,是心理、經濟上長期的沉重負擔。

醫師蘇建瑜表示,基底動脈阻塞是預後最差的幾個中風位置之一,而基底動脈主要供應通往腦幹的血流,腦幹不僅是腦與脊髓之間訊息傳遞的通道,也是生命中樞,控制着心搏、呼吸,因此以往腦幹中風後的患者大多會肢體無力、吞嚥困難、表達能力受限等嚴重失能狀況,甚至成爲植物人。目前早期發現的缺血性腦中風,主流治療方式爲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及動脈血栓移除術。這些大動脈的中風,使用血栓溶解劑的打通率較差,而施以動脈血栓移除術,則可達7成至9成的再通率,相對提升中風後3個月的良好預後比例。

蘇建瑜表示,動脈內血栓移除術像是心導管一樣,傷口很小,經由鼠蹊部血管將導管送至阻塞處,用吸取或支架抓取方式移除血栓,防止血流受阻對腦部造成危害。但並非所有缺血性腦中風病患都適合接受取栓,只有在中風後6到24小時之內抵達醫院、顱內大血管阻塞,且壞死的範圍不能太大,才適合接受取栓治療,而即使按照治療指引進行取栓治療,仍有約1成的腦出血甚至死亡的風險;約有3到4成的患者3個月後能恢復到可獨立生活。

「重點是時間!」蘇建瑜說,從症狀發生到血管打通的時間越短,症狀改善的機會就越大,但統計發現,缺血性中風病患能在2小時內到院的比例大約只有20%。加強宣導讓大衆能夠早期察覺中風症狀並提早送醫。另一個重點是預防,中風的危險因子除了三高以外,還有「體質問題」。而這裡的體質,代表着那些常規身體檢查不一定會檢查得出來的項目,例如心律不整、感染、風溼免疫疾病、癌症、少見的遺傳疾病。因此,若有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突發性的視力問題、步態不穩等症狀,或家族中有人很早就出現中風、失智等情形,建議至神經內科做進一步檢查。

紅圈標示爲阻塞血管(左)及血栓取出後血管(右)。圖/嘉義基督教醫院提供

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蘇建瑜。圖/嘉義基督教醫院提供

嘉義基督教醫院醫師蘇建瑜提醒「體質」是中風的因素之一。圖/嘉義基督教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