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能沒有玉麥!近1/2被印度侵佔,一位藏族老人在此守衛34年

很難想象,我國有一個縣竟然有將近1/2的土地面積被印度侵佔。

如果不是一位藏族老人在此守衛34年,可能我國連剩下的這一半面積也很難保住。

也是因爲這位藏族老人,讓我國在藏南的實控線向印度推進5公里。

這位老人就是桑傑曲巴,而這個縣則是玉麥鄉。

當你走進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則是桑傑曲巴生前常跟自己女兒說的那句話“家是玉麥,國是中國”。

而在這句話之後其實桑傑曲巴還說了一句話:

今天我們就走進玉麥鄉,看看這裡究竟都發生了什麼,印度又是如何妄圖侵佔這裡,如今這裡發展如何。

中國不能沒有玉麥!

要想抵達玉麥,必須從拉薩出發,翻越兩座高達5000米的雪山,再穿越陰雨綿綿、沼澤遍佈的原始森林。

最後才能看到這個遠在邊陲的小村莊,這裡海拔3600米,終年被羣山環抱。

由於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玉麥地區的氣候十分惡劣:終年陰雨綿綿,日照稀少,每年大雪封山長達半年。

這裡的降水量高達9000毫米,遠遠超過大多數山區。

豐沛的雨水滋養了茂密的森林,但也造成了大量沼澤地的存在。

近一半的國土都被這些沼澤和原始叢林所覆蓋,行路極其艱險。

加之高寒缺氧的氣候,玉麥的農業生產極爲不利,連最頑強的高原作物青稞也無法在這裡生長,更不要說其他糧食作物。

所以這裡的居民幾乎完全依靠從外面運進的物資生活。

由於交通閉塞、氣候惡劣,玉麥世世代代與外界隔絕,形成了一個世間靜止的孤懸邊陲小鎮。

在信息化時代到來之前,這裡甚至連電話和網絡都沒有,完全靠人力才能維繫與外界的聯繫。

就這樣,玉麥安靜地存在了幾百年,與世俗的喧囂無關。

然而這片滄桑的淨土,卻在近代遭到了外敵的蹂躪與踐踏。

近1/2被印度侵佔

玉麥鄉地處西藏山南地區隆子縣東北部,位於中印邊界線上,這裡地勢險要,緊鄰麥克馬洪線,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從地圖上看,玉麥位於印度的"頭頂",背靠連綿不絕的喜馬拉雅山脈,俯瞰印度平原。

這裡地理環境獨特,不僅橫亙着驚險陡峭的高山峽谷,更與亙古不變的中印邊界糾葛交織在一起。

這片土地,自古以來一直就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屏障。

早在1914年,英國主導召開了中國和英屬印度之間的"西姆拉會議",意圖制定一條新的中印邊界線,即後來被稱爲"麥克馬洪線"。

這條線不經中國同意,卻將原本屬於中國的9萬平方公里領土劃給了英屬印度。

作爲強權的結果,這條線被強行劃定,成爲了中印兩國之間長期爭議的焦點。

隨後,1947年英國殖民統治結束,印度獨立後,依舊繼續堅持這條非法邊界線,並且不惜採取軍事手段來試圖擴大其在這一地區的控制範圍。

上世紀50年代,印度軍隊就多次跨越邊界線,侵犯中國領土,引發了一系列的邊境衝突。

1959年3月,印度政府甚至公開聲稱要"光復"中國的西藏地區,這更激怒了我國政府。

最終1962年,在印度不斷挑釁之下,中國不得不啓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

面對印度一心侵犯中國領土的野心,中國人民子弟兵奮起反擊,在極其惡劣的高原條件下,擊敗了印度的王牌部隊,收復了被印軍佔領的中國領土。

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僅維護了國家主權,也保衛了像玉麥這樣的邊疆要地。

但令人遺憾的是,戰後中國主動撤軍之後,印度趁機再次向北推進了其實際控制線,再次佔領了包括玉麥在內的大片中國領土。

自此,原本屬於中國的領土又被印度長期控制,其中就有玉麥鄉的一半。

而被印度侵佔的這片土地,還是整個玉麥資源最好,最適宜居住的,我國實際控制的這邊上文也講了,可見其差距。

這個原本屬於中國的地方,就這樣陷入了長期的爭議之中。

桑傑曲巴一家的堅守

當時的玉麥鄉已經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

雖然這裡風景秀麗,但由於嚴酷的生存環境和頻繁的邊境衝突,大部分的村民紛紛搬到了山外的縣城裡或者是條件較好的曲松村。

只剩下了桑傑曲巴一家三口孤零零地留在這片土地上。

桑傑曲巴

當時也有人來勸桑傑曲巴搬離,但僅在山外生活了一個冬天,對玉麥放心不下的桑傑曲巴就又帶着自己的兩個女兒回到這裡。

面對空無一人的地方,桑傑曲巴默默的將自己的住所往實控線的方向推進了5公里,更加靠近所謂的麥克馬洪線。

而這個簡陋的小屋,不僅是桑傑曲巴一家三口生活的地方,也是玉麥鄉鄉政府。

而這位藏族老人桑傑曲巴則是玉麥鄉的第一任鄉長。

玉麥鄉的第一個五星紅旗就是由桑傑曲巴親手縫製的。

他將親手縫製的國旗,插在家門前的土地上,對着對面山頭上的印度哨所高高飄揚。

這面鮮紅的旗幟,不僅代表着他對祖國的忠誠,也是在告訴妄想侵佔這裡的印軍--這裡是中國的領土。

而做五星紅旗所用的紅布和黃布,還是桑傑曲巴在一年中少有的大雪不封山的時候,翻山越嶺去縣城買的。

在玉麥這個小小的村落裡,桑傑曲巴每天都堅持升掛五星紅旗,他也時刻提醒兩個女兒,中國的國旗比生命還要寶貴。

在日常的生活中,桑傑曲巴也時刻謹慎地維護着這片土地的安全。

在放牧的時候,他會刻意將自家的犛牛趕往南邊的河谷,以"以牧代巡"的方式,彰顯這裡是中國的領土。

哪怕是在夜間,他也會時刻警惕,隨時準備應對任何可能發生的邊界糾紛。

每當印軍來到玉麥騷擾時,桑傑曲巴絲毫不畏懼。

有一年,印度甚至派直升機非法降落在玉麥,企圖將印度國旗插到山頭上。

面對這一舉動,這位年邁的藏族老人毫不退縮,直接與印軍對峙,用自己的身軀阻擋住了他們的行爲,最終迫使他們收回了那面國旗,悻然離開。

在這個過程中,桑傑曲巴也差點遭到了印軍的槍擊。

即便在艱苦的生活條件和頻繁的邊境衝突中,桑傑曲巴一家依舊選擇留守在這裡,成了這個邊境最堅定的捍衛者。

卓嘎和央宗

1988年,在父親的退休後,姐姐卓嘎接過了鄉長的重任,妹妹央宗出任副鄉長兼婦女主任,兩姐妹一如既往地堅守在這片土地上,守護着祖國的每一寸國土。

如今的玉麥鄉

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玉麥鄉曾經冷清蕭瑟,只有桑傑曲巴一家三口固守着這片土地。

但隨着國家對邊境地區不斷加大的投入力度,玉麥的面貌終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1年,這一直與外界隔絕的邊境小鎮迎來了一件令人興奮的大事——通往山外的公路終於修通了。

對於一直生活在偏僻山區的桑傑曲巴一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喜訊。

從此玉麥不再是一個徹底與外界隔絕的"孤島",而是真正地融入到了現代化的進程之中。

但令人悲傷的是,也是在這一年桑傑曲巴去世了。

這位從1963年到1996年,用34年守住中國近2000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的藏族老人功成身退。

在隨後的幾年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玉麥紛紛建起了鄉政府、衛生院、學校等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電力、通訊等公共服務也逐步完善,村民們的生活質量也相當不錯,家家戶戶都通上了電、網,還都安上了電視。

不僅如此,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也逐步在這裡普及開來,成爲了當地人流行的支付方式。

而在2011年10月29日,玉麥鄉也第一次迎來了常駐公安邊防部隊。

從玉麥鄉那個時候僅有一家三口,到如今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266人(202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

如今的玉麥,已然成爲一處宜居的邊境小鎮,這裡的山路被修繕成了柏油路,無論是大巴車還是越野車,都能順暢地駛進。

與此同時,隨着基礎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重返玉麥。

除了桑傑曲巴的兩個女兒卓嘎和央宗延續了父親的守邊精神,繼續紮根在這裡,就連桑傑曲巴的孫子孫女們也紛紛回到了家鄉。

作爲玉麥歷史上第一個大學生--央宗的兒子索朗頓珠,如今也回到這裡投身家鄉建設。

這種對家鄉、對國家的熱愛和責任感,正是桑傑曲巴一家三代人薪火相傳的結果。

就算如今桑傑曲巴的兩個女兒卓嘎和央宗年齡已經不小了,但依舊每天回去巡防,根據邊防戰士的講述,他們出來巡邏的時間經常能碰見卓嘎和央宗。

如今的玉麥,已然成爲一處旅遊勝地。

在冰雪消融的六月,各種遊客大軍紛紛向這裡涌入,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前進,終於在拐過幾個彎後,這個如同世外桃源般的邊境小城便躍入眼簾。

此時,那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彷彿在向每一個來訪者訴說着這裡的歷史和故事。

無論玉麥經歷了怎樣的變遷,但玉麥人始終不變的是對祖國的忠誠。

卓嘎和央宗

他們祖祖輩輩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用無聲的堅守捍衛着神聖的國土。

即使在生活條件大爲改善的今天,玉麥人也未曾放鬆過對邊境的巡查和守護,仍在延續着"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