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流血殺價進入近身割喉戰 未來2年將再淘汰7成品牌

曾經有上百個品牌的中國電動車經市場淘汰只剩20家,未來2年內還要再倒閉7成。(圖/新華社)

曾經因中共官方補貼政策而遍地開花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終於在產能過剩、供大於求後開啓了「低價割喉戰」。雖然有官員在中共兩會釋放消息說正在研擬刺激消費政策,以紓解產業困局,但一些大部份中國人都沒聽過的電動車製造商仍接連停工關廠。分析人士說,曾經有上百個品牌的中國電動車經市場淘汰只剩20家,未來2年內還要再倒閉7成。

《美國之音》報導說,中國新能源車的價格戰從瘋狂廝殺再升級爲貼身肉搏戰,陸媒《澎湃新聞》在日前報導中以「血拚」來形容這場由大陸本土電動車龍頭比亞迪掀起的價格大戰。比亞迪旗下售價約1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合臺幣43萬元)的車型一口氣降價2萬,逼得競爭對手也只能降價因應,吉利、五菱跟長安等大廠降幅分別達1到3萬人民幣。

陸媒指出,新能源車平均砍價達30%的結果迫使燃油車也得跟着降價以清庫存,二手車商受到的衝擊更是殘酷,許多大型二手車商乾脆轉行。中共官方的說法是:要研擬新的購車貸款與車險定價機制,積極支持新能源汽車出口及海外佈局,用刺激消費和出口政策來紓解產業困局。

投資諮詢機構沙利文大中華區諮詢經理王毅誠分析稱,上述手段可望刺激一些銷售量,但政策落實仍須觀望,由於價格戰白熱化超過預期,光靠政策對於緩解行業虧損效果非常有限,行業迴歸理性競爭纔是關鍵。

官方補貼或許在短期內有助刺激消費,對於行業長期發展,卻可能潛藏風險。臺北的力歐新能源董事陳子昂對《美國之音》表示,過往中國的財政補貼常導致企業產能擴張的速度遠大於全球需求的速度,結果是毛利率降低,最終產業「死成一片」。

陳子昂說:「中國電動車市場過去3年被淘汰的汽車品牌至少有75個,未來到2025年估計還有6、7成的品牌還會被淘汰,價格戰傷到的是新創品牌跟中小型車廠。」

比起降價求售,車企停工停產的消息更令中國媒體關切,據《瀟湘晨報》3月12日報導指出,在廣西南寧,被當地政府視爲重大標誌性專案的哪吒汽車南寧廠已經停工超過半個月。此前,另一家電動車企業高合汽車在2月18日宣佈停工停產6個月。

在產能巨大,國內消化不了的情形下,外銷就成爲新能源的另一條賽道,不過歐美因擔心受控於高度依賴中國綠色供應鏈,展開聯合抵制。中國與西方地緣政治緊張態勢,也會影響中國汽車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