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特色城市 臺商投資收補助款須留意帳務與稅務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兩岸商務與稅務服務會計師徐丞毅提醒,中國大陸近期發展出多種特色新型消費城市,臺商在中國大陸進行投資時,若以接受政府補貼的方式投入建設,應注意帳務處理的細節,避免財稅落差。

近期PwC China與中國大陸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共同發佈《中國新型消費城市發展洞察報告》,結果顯示,消費市場呈現「K型」分化趨勢,消費能力下降的同時出現消費理念的提升,消費者注商品和服務的CP值,同時更關注自身的體驗和情感需求,追求小衆化和個性化。

爲呼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政府發展出多種特色新型消費城市來拉動內需,例如新技術引領型(智慧城市-南京)、新體驗驅動型(賽事消費-杭州、成都)、IP打造型(文化IP-大理)、以及ESG型(低碳消費-杭州)等。特色城市帶來民間投資熱度,而政府補貼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徐丞毅表示,政府補貼一般包括對企業的無償撥款、財政返還、財政貼息,以及無償給予非貨幣性資產等形式。這些補助一定程度可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但企業在取得與使用補貼的過程中涉及複雜的稅務與帳務處理,因此臺商須對其處理原則有一定認知。

舉例來說,某成衣製造商接到當地街道辦邀請設立觀光工廠,政府允諾三年免費使用該市特A地段的場域,並分五年給予裝潢補貼500萬人民幣,以打造當地文化特色。該臺商認爲其投入成本不用高,可替自有品牌打免費廣告,因此欣然接受。殊不知是帳務處理惡夢的開始。

徐丞毅表示,企業取得政府部門財政性資金原則上是應稅收入。除非同時符合專款專用、獨立列帳覈算等要求,且專款所用的費用,或設備的折舊、攤提不能在稅前扣除,才能享不徵稅收入的優惠。然而須注意,由於收入與支出均不徵稅,財稅上容易出現差異,申報稍有不甚則需追溯更正,補繳稅款。

此外,即便均納入應稅收入,財務與稅務的收入認列時點也有差異。徐丞毅補充,自稅務角度,政府補助是基於銷售貨物或提供勞務服務的數量、金額者,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收入,其他情況都以收付實現制原則爲基礎確定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然而,自會計角度,主要是以權責發生制原則爲基礎來覈算確認政府補助收入。兩者形成的暫行性差異均需有良好的紀錄。

徐丞強調中國大陸商業模式迭代快速,後勤財會處理若無法跟上腳步,容易產生隱性稅務地雷。建議隨時更新財稅新知,培養商業環境中稅務風險的敏銳度,才能做好相關的稅務治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