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落實大灣區新戰略定位和新發展目標離不開發揮港澳作用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李金萍 深圳報道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要把提升港澳國際競爭力、協同解決港澳長期發展問題作爲重要的內容。”
11月19日,在2023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論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表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新戰略定位和新發展目標離不開發揮港澳的作用,不斷拓展大灣區三大板塊分工協作、協調發展和融入式發展的空間。”
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團結香港基金、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深圳市委員會、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創新研究會等機構共同主辦。
韓永文認爲,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存在一些難點,分別是各建設主體間協同合作有待深入,對港澳發展的支持有待加強,大灣區協同創新有待加強,外部環境變化帶來新挑戰。
具體來看,在多主體協同方面,一是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目標不同,思維、路徑、方法也有不同,發揮協同效應需要進一步加強;二是大灣區內部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各市之間競爭激烈,從佈局經濟發展到招商引資都存在一定的類同性,不同城市之間在產業選擇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質化傾向。
對此,他建議,建立有效的溝通會商機制,加強行動協調,推動各方在同一張藍圖上有序描繪、相向而動、優勢互補、有機耦合、錯位發展。
他表示,港澳發展也面臨着動能不足、轉型乏力、民生憂患增多等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單靠港澳自身解決是困難的,需要放在大灣區更大的發展戰略和協同發展空間中來思考。
在大灣區協同創新方面,現在粵港澳的產學研合作還有許多制度與市場的制約,比如科研基礎設施佈局和使用、跨境科研合作的人才、物流、資金、數據要素流動,共同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暢通科研成果轉化路徑,構建有利於科研蓬勃發展的生態環境等仍然面臨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外部環境變化帶來新挑戰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是外向型經濟主導的區域,大灣區發展面臨積極拓展新興市場、推動自身產業轉型發展、應對國際市場產業鏈、供應鏈區域性重組可能帶來的挑戰等一系列課題。
如何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他也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試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和更大範圍的對外開放。通過深化改革,不斷消除制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更有效的制度優勢、市場活力吸引更多的全球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和優質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在合作共贏的市場生態環境下形成更好的競合發展關係。
二是拓展更加便利的投資環境和共贏發展空間。灣區發展建設需要更多的跨國資本,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活躍要素,並分享中國發展紅利,形成互利共贏、和諧共融的良好發展趨勢。要在大灣區探索實行最短負面清單,全面推動服務業對外開放,金融、電信、醫療等行業要率先通過港澳向發達國家開放。這些領域既是發達國家的企業與資本最想進入的市場,也是我們急需通過開放引入競爭活力,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領域。
三是用好粵港澳較強的科研創新資源。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承擔着三方面的重要創新任務,首先是通過灣區密集的高質量高等教育和科研資源,探索建設使科學家踊躍創新、樂於創新的科研支持體系,以及促成基礎科研向技術研發轉變,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的知識體系。其次是要用好港澳的國際通道和接軌國際規則的環境,在開放創新上發力,吸引、聚焦世界各地科技人才參與大灣區的科研實踐。再次是要積極做好與有一等科技實力“關鍵小國”的合作對接。
四是進一步強化深港合作。以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爲契機,做好戰略性研究和建設規劃,立足改善香港就業、住房等民生問題,着眼國家所需,發揮深港所長,以深港毗鄰區域合作爲重點,全面推動深港城市空間的交錯互融、基礎設施互聯、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產業體系協同發展、科技創新互促共育、公共服務一體普惠、制度規則銜接融合等,來助力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助力香港統籌解決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社會民生等問題,共同做強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深圳這一極。
針對如何更好發揮港澳的作用,他表示應該進一步釐清港澳優勢,發揮港澳在國家經濟大循環中外引內聯的作用,加快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完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共商共建共管新機制。粵港澳三地如何形成有機銜接的市場框架,即粵港澳之間的協調發展必須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找到和建立銜接器和轉換器,從而破除要素流動制約、優勢互補,增強三地發展的粘合力,這需要我們在要素便捷流動、規則對接、資質互認等方面做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