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會有戰略機遇期嗎

(圖/本報系資料照)

7月1日中共將慶祝建黨百年,官方高調宣揚百年成功秘訣,在於能「勇於認錯並改錯,走自己的道路」。實際上中國的崛起無關乎此,而是適時掌握了冷戰後美國提供的戰略機遇期。但如今中國被認爲是一個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擴張強權,這樣的戰略機遇期,未來還會有嗎?

所謂戰略機遇期,是指國際國內各種因素作用形成的,能爲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良好機會和境遇,並對其歷史命運產生全局性長遠性決定性影響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回顧改革開放之初,正逢冷戰末期,在美國「聯中制俄」的戰略底下,鄧小平走韜光養晦路線,使大陸得以安渡文革後的滿目瘡痍。

冷戰結束後,美國自信滿滿,以爲市場經濟民主體制就是人類歷史的終結,爲了促使中國和平轉變,大方給予最惠國待遇,還協助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大陸短短10年內一躍而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明顯可見,是鄧小平的戰略選擇而非中共的體制本質,加上中國人勤奮努力,才使中國有今天的國力積累。

但從美國的眼光來看,現在的中國野心勃勃想要取代美國領導世界。對內更加極權,肯定文革、推崇毛澤東修憲集體領導制,消滅異議聲音,打壓香港民主、迫害新疆維族人權;對外更加擴張,要將南海東海臺海納入勢力範圍,更藉「一帶一路」向世界推銷所謂的中國模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6年川普民粹主義,讓中共對世局產生嚴重誤判,以爲美國債臺高築,經濟將從此衰落,中國專制體制模式優於西方民主自由體制,於是犯了未強先驕毛病,中國從仰視世界變成俯看天下,韜光養晦不見了,戰狼外交出現了,終於激發歐美各國的集體反彈,「天下圍中」之勢於焉形成。

所以「中國還有沒有戰略機遇期?」這個大哉問,說到底就是個順勢還是逆勢的問題。當年的韜光養晦,是鄧小平因應國際變局下的順勢而爲,如今的「奮發有爲」,則是不是意圖改變國際秩序的逆勢之舉?

逆勢亦非不能有爲,歷史上多的是翻轉成功的例子關鍵在戰略判斷是否準確,以及有無足夠底氣應對挑戰。可如今美國經濟復甦強勁,美元霸權仍舊屹立不搖,美式民主雖受折損,然而拜登一趟歐洲行,西方價值同盟迅速聚攏,雖然德法義未必與美國同調,所謂「東昇西降」之說,會不會是自我安慰的夢囈之語?

再者,中國對其市場的經濟誘因也可能過分高估,以爲資本主義國家見錢眼開,跨國企業唯利是圖,卻不知還有比經濟更重要的價值;當選民與消費者羣起抗議中國漠視人權、打壓民主自由時,民選政府與大企業亦須體察民意做出反應,「中歐投資協定」停擺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如果連經濟誘因都可能失效,試問戰略機遇期還會有嗎?

中國可以走自己的路,也應當走自己的路,關鍵在走的是順應世界潮流陽關大道,還是回到馬恩列毛的羊腸小徑?如果是後者,那麼中國還有沒有戰略機遇期,答案則不言自明瞭。(作者爲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